深化改革天地宽,跨越发展谱新篇。30年改革开放,为内蒙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新时期发展的最强音,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引领我区迈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发展是根本、是基础,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带动和牵引全区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增速连续8年全国第一的奇迹。
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理念、发展战略要应时而变、应时而生。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点的新常态,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投资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亟待以新的战略来推动新一轮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紧紧把握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主攻方向,在继续做大经济规模的同时,立足优势,扬长避短,以转方式、调结构为着力点,通过结构性改革,积极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经济支撑体系,着力打造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区经济行稳致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首要任务是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内蒙古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者,更是受益者。按照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内蒙古制定配套相关激励措施,共同构筑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体系,有效激发了企业、项目主体能动性,加快产业提质增效。改革实施以来,我区原煤、粗钢产量持续下降,高新技术工业、装备制造工业、服务业快速成长,工业、服务业发展更趋协调,全区经济规模、质量得到双提升。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长期以来,内蒙古经济相对落后,与市场主体不多、不活跃有直接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市场监管体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让市场“无形之手”充分施展,让政府“有形之手”更加有效,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全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公布三级权力清单和自治区本级责任清单,修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取消多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条件,建成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深化涉企收费制度改革。制度的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活力加快释放,经济规模持续扩张。
加快商事制度改革,破除不利于创业创新的束缚和障碍,点燃了全区创业创新的激情。“先证后照”改“先照后证”、企业“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和“多证合一”、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工商登记“双告知”等改革政策,以“减证”推动“简政”,把“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要求落到了实处,从深层面再次释放了改革红利,切实营造了宽松便利、公开透明、平等竞争的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业创新动力,全区市场主体持续增长,平均每天新登记超过1000户,为新常态下内蒙古创新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组建能源建设、矿业、金融、交通投资和水务投资五大集团。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蒙西电网输配电价改革,制定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探索微电网运行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全力打造全国投资创业的电价洼地,有效吸引海内外客商落户内蒙古,助推全区产业提质升级。
实践证明,作为民族地区及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改革创新既是最大的政策、最大的资源,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工作导向,其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更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每一轮大发展、每一次质的飞跃都得益于改革创新,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改革是迎接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挑战的强劲动力。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消除了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纠正了各种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行为方式。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创造出连续8年增速稳居全国第一位的优秀成绩,以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7%的经济总量。未来,我们要继续以改革不断创新思想理念、思维模式、工作方法,向改革要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资源、发展的空间,努力以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来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以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为目标,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努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追求,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医疗、教育、社保、就业领域入手,真抓实干,勠力改革,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
在深化医改中,内蒙古医疗领域围绕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目标,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积极推动卫生发展模式从重疾病治疗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建成了自治区、盟市、旗县区、苏木乡镇、嘎查村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2.4万个,全区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5.8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
公平是人们对教育的体感温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而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对此,内蒙古教育领域围绕教育公平,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助学体系,率先实施高中教育阶段“两免”政策。2016年,自治区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统一实施“两免两补”政策。鼓励城市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办法,全面推进中小学“同频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系列措施推动下,全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2016年,自治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超全国平均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就业创业问题,就解决了民生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更加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开辟创业服务绿色通道,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显现。通过启动实施一系列就业创业措施,形成全区多渠道就业格局,就业规模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4万人。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安宁有序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紧紧围绕“织好网”“补短板”“兜住底”的社会保障发展要求,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服务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各项保障扩面提质,实现了城乡保障全覆盖,主要社会保障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民生福祉快速提升。
实践证明,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促进发展成果全民共建共享,编密织牢城乡群众民生保障网,才能使社会事业在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社会事业改革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核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述一长串的民生成绩单,彰显了内蒙古以人为本,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发展追求。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把重点放在提高效率上,那么今天和未来就要把实现公平正义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可以说,社会事业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块“硬骨头”,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更需要我们全盘谋划,合理布局,实现社会事业改革的“一子落”,激发改革棋局的“全盘活”。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改革全方位展开,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0多年来,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内蒙古共制定颁布39部地方性法规,发布18个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令,115件自治区政府文件,形成了法律、规章、政策为框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高位谋划、高点着力,用制度为生态文明筑起铜墙铁壁,为建设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开启了从开发利用转到全面保护的历史新阶段。从推进清洁生产到划定生态红线,从完成环保违规项目清理整顿到试点排污许可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自治区形成了标准引领、准入把关、监管倒逼、整治促进等有效抓手,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制度保障。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创造性实施,为内蒙古生态文明及其制度建设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支撑。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政府政绩评估考核、环境补偿等提供了重要依据。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全面明确了领导干部责任,改变了唯GDP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倒逼机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等政策的实施,充分保证了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超出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全面推动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发展。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改革大刀阔斧全面展开,为科学保护水资源、控制污染物排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全方位开展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在全区各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在大草原上蔚然成风,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漠化面积得到“双减少”。2016年,内蒙古森林面积覆盖率达到21%,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4%,全区12个盟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达到86%。
实践证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根本还是人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先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理念,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管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以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路线图,结合工作实际落实为生态环保领域改革的施工图,加快推动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落实中央对生态环保领域改革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要搭好基础性框架,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牢牢守住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回首过去,内蒙古之所以能够取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矢志不渝地推进改革。今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仍然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赢未来,奋力开创内蒙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系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