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蒙汉文学交流新视野

  □刘跃进

  2014年应米彦青教授邀请,我参加内蒙古大学古代文学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在交流中,我发现米彦青教授很有科学规划意识。她指导的学生,选题大多以元明清蒙汉文学交流为中心,或溯源考察,或个案研究,具体而微,渐成系列。她本人更是身先士卒,开疆拓土,在这个领域辛勤耕耘,已初具规模。欣喜之余,我们一起来参会的几位专家一致建议他们尽快将这些研究成果修订结集,让更多的读者深入了解中华多民族文学在其发展繁荣过程中,相互交融,走向兴盛的轨迹,必将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文化自信心,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回顾20世纪以来沿袭多年的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鲜有涉足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学的交汇、交流、交融的动态性研究,缺乏对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学多元一体的综合性研究。事实上,中华各民族文学经典,是我们多民族长期以来水乳交融的共有的文化命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永久珍惜,值得发扬光大。

  为此,我发表《书写中华文学历史的绚烂篇章》,呼吁重视中华多民族文学的经典作家作品。又倡议举办“中华文学的发展、融合及其相关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希望通过多种形式凝聚共识,并将这种共识扩展开来。这项工作,得到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以及北京高校、科研单位众多学者的支持。大家一致认为,科学地认识、研究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同源共生的本质,重新认识各民族文学在推进中华文化历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目前学术发展情况看,最迫切的工作,是系统深入地清理史料,准确描述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中华各民族文学汇聚、融通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华文学的整体风貌,为构建新世纪中华文学史宏大叙事的理论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对此,米彦青教授深表赞同。事实上,她早就通过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尤其是通过自己以及带领的科研团队,一直在努力践行这一重要主张。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将论文集编就。全书收录29篇论文,论述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几篇是讨论唐代诗歌对于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影响,还有几篇论及蒙古族文人对于传统儒家思想及佛教思想的接受,更多的论文讨论的是蒙古族的家族文学以及重要作家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其意义。

  米彦青教授2006年在苏州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获得内蒙古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二等奖。任教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系后,她及时调整研究方向,由过去关注的江南氏族文化转向清代蒙古族文化家族研究。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完成了《清代中期蒙古族汉文创作的唐诗接受史》的写作,这是她的研究从传统唐诗影响研究转向蒙汉文化交流研究的开端。对她而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在蒙汉文化相互交融过程中,蒙古族汉诗创作逐渐发展、成熟。蒙古族作家在接受汉族文学影响的同时,也在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叙写着本民族的传统思想和审美追求,形成既有蒙古族文化底色,又有汉族文化意蕴的一种新型文学。《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研究论文集》中的绝大多数论文,主要是对这种交融互进的新型文学形态作深入系统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中国文学史叙述比较薄弱的部分。事实上,中华多民族文学交融,远不止于此。米彦青教授所带领的这个团队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学术空间。

  米彦青教授正计划以元、明、清三代蒙汉文学交融大事编年为纲,从3个方面拓宽研究领域:第一个计划是对蒙古族300多位作家的汉文创作作综合整理;第二个计划是收集先秦至清代汉族诗人在蒙古族聚居地区描述其游历、仕宦、交游、题咏等体现蒙汉文化交流的诗歌;第三个计划是从正史、杂史、传状、碑志、年谱、序跋、诗话笔记、诗文集等诸多文献典籍中搜辑反映中国古代蒙汉文化交流的诗作及其他资料。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深厚的学养和持久的恒心。(本文为《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研究论文集》序言,有删节)

  《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研究论文集》

  主编:米彦青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特刊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要闻
   第09版:教育
   第10版:地方·旗县
   第11版:悦读
   第12版:公益广告
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思想精神实质
《足迹留韵——内蒙古艺术家作家访谈录(一)》出版
亡灵叙事与抗战的深度反思
蒙汉文学交流新视野
以科学家的视角 寻找人类社会未来答案
新华热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