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早的“童书”

    《团圆》
    《彼得兔的故事》
    我国古代儿童读物内容丰富,既有以识字类为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又有以教学传颂为目的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为儿童讲述历史通识的“蒙求”体裁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三国蒙求》《唐蒙求》,以及百科知识类儿童读物如《名物蒙求》《幼学琼林》等。

    晚清时代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刊,开辟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下,童书作为对时代新生力量的希望得到重视,以求塑造“新国民”。这一时期的童书出版人多是大家,包括儿童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儿童文学翻译家郑振铎,文学家周作人等等,都加入了童书创作出版的阵地。

    而中国童书的出版行业,也从以快速引入进口童书,到花费时间精力培养国内的优质原创童书。曹文轩的《草房子》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朱成梁的《团圆》获得香港“丰子恺儿童图书奖”以及“2011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儿童图书”,郁蓉《云朵一样的八哥》以及黑眯的《辫子》得到布拉迪斯拉发插画图双年展的“金苹果奖”。

    在西方世界,17世纪初,“儿童”的概念才得以逐步呈现。1690年出版的《新英格兰初级读本》可以算是美国的第一本童书,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逐渐风靡北美,成为家家户户学龄儿童的必备。

    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欧美国家童书发展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里,童书开始从撰写手法、形象塑造和题材上更向今天的童书靠近。

    1762年,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卢梭在荷兰出版了《爱弥儿》(又名《爱弥儿:论教育》)。在这本书里,卢梭指出,儿童非但不是撒旦的化身,也非空空如也的一张白纸,而是与生俱有分辨善恶的道德感,有他们独特的情感及理解世界的方式。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指出,童书必须有不同的形式,以有趣的图片和故事而非说教的方式来启蒙孩子的心智。

    马克·吐温笔下的小英雄汤姆·索亚以及哈克贝利·费恩横空出世,喜欢探险和抑制不住偶尔恶作剧的小男孩生机勃勃,更像是身边活生生的儿童。

    1857年由英国作家托马斯·休斯所著的《汤姆求学记》,是第一次深入展现儿童日常生活、描写儿童学校文化的开山之作。

    1883年,意大利奇幻小说《木偶奇遇记》来自卡罗·洛迪,这本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传播,也成为世界儿童的成长必读故事。

    《绿野仙踪》由美国文学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在1900年创作,这部长篇童话,首开美国儿童幻想文学的先河,被誉为20世纪杰出的美国儿童文学作品,也有人称其为美国的“西游记”。

    《彼得兔的故事》于1902年在英国出版,书中一只生活在农场庄园里、身穿蓝色夹克的小兔子亲切活泼,成为几代欧美家庭经久不衰的童年回忆。

    相较于西方在中世纪末期才产生的“儿童”概念,中国自古将儿童与成人相区别,开始读书识字的儿童又叫“蒙童”,针对“蒙童”而教授的“蒙学”以及“蒙学读物”早在周秦汉魏时期就初现端倪。(编者注:《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据《北京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地方·旗县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读友
   第09版:教育
   第10版:文摘
   第11版:悦读
   第12版:公益广告
蓄势而发,推动改革再深入
最早的“童书”
今年元宵月八年来最大
元宵闹夜人狂欢
中国年画,民俗文化的一种图解
《岁朝图》与唐花技术
温水能煮死青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