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朝就是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文人、画家要开笔。这一天要喝椒酒,要祝寿,非常的隆重。
从这幅道光年间的画,能看到画中的瓶子里插了梅花、百合、柿子、菖蒲。梅花是过年时候应季的节物,而柿子和百合谐音是百事如意,是从宋代以来的传承。人们后来把菖蒲放在案头,说它的露水可以洗眼,可以明目,而且还有很特殊的香味。菖蒲成了文人案头的清供,画家就会在过年的时候把它画出来。到了明清,尤其是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文人的绘画里面菖蒲非常多。
而雍正年间的宫廷画家陈书的一幅画里,里面的蓝釉瓶子画得特别精美。瓶子上面画了梅花和山茶,山茶和梅花都是春节时期重要的节物,正是盛开的时节,同时也有事事如意的寓意。瓶子上还能看到石榴、桃子和佛手。一般在传统的绘画里面看到了石榴一定能找到桃子和佛手,因为这三种果实代表的是多子多福多寿,这种画也叫做三多图。
牡丹和玉兰都是不会在正月里开的花,但是《岁朝图》里却会出现这两种花卉,并且都代表“玉堂富贵”的意思。古人为了能让这些非时令的花盛开,想到了一个办法,叫唐花,有时也写成火字旁的“煻”。煻就是烧火、火炉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温室技术。
冬天在温室里加温,催花早放,这样的技术其实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南宋的周密写了一本《齐东野语》,在“马塍艺花”条提到南宋的唐花技术:“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花不是这个季节的,但它早开了,这种花通通称为唐花。“其法以纸饰室密”,找一个比较封闭的房子,用纸把它封起来。“凿地为坎,绠竹置花其上”,然后把花放在上面。“粪以牛溲硫磺”,用牛粪或者马粪让它发酵,发酵的时候自然就热了,温度就高了。“然后置沸汤于坎中”,然后把滚烫的水放在坎中。“汤气熏蒸,盎然春融,经宿则花放矣。”放一个晚上,花就开放了。
比如明清时候的唐花基本都在北京的草桥和南池子,南池子是给宫里供花的,草桥是市民用花的,你会找到很多关于这两个地方的唐花技术的记载。还有史料显示,清代苏州也有唐花的技术,这主要是因为乾隆皇帝南巡。
关于唐花,还有一个小故事。“武则天怒贬牡丹”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传说。通过历史考察发现其实里面体现了唐花的技术。武则天怒贬牡丹的真相其实是因为在武则天时期,工人还没有法子让牡丹在冬天开放,而其它的花,都可以用技术让其开放。根据历史记载,野生牡丹从野外引种到宫苑里或是庭院里,是从武则天开始的。武则天看到自己老家的牡丹开得非常好,所以就引进到长安和洛阳。可是,虽然武则天那时有暖房技术,但因为牡丹刚刚引种到花园里,普通的工人没法掌握牡丹花的催花技术,所以牡丹就没有盛开。事实上,牡丹催花的技术到了清代,也只有两种牡丹可以在冬天被催开,其它的牡丹还是没法催开。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