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简洁厚重

青铜鬲

  □葛海洋  程红

  在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制造业发达,青铜铸造技术成熟,青铜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青铜器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品类繁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铸造精致而闻名于世,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青铜鬲的形制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鬲,是中国青铜时代主要的炊食器之一,作为礼器承载着先秦礼制的重要内容,在青铜礼器组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自商代早期开始出现,春秋早中期大盛,战国中期以后逐渐衰落,至秦汉时期完全绝迹,基本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

  鬲是古代煮饭用的炊器。《说文解字》:“鬲,鼎属也。实五觳,斗二升曰觳。”《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汉书·郊祀志》:“鼎空足曰鬲。”苏林注:“鬲,音历。足中空不实者名曰鬲也。”

  商中期青铜鬲(图一):通高16.5厘米,口径13.1厘米。侈口,束颈,立耳,分裆鼓腹,三尖锥空足。颈部饰一周兽面纹。该鬲造型古朴大气,粗犷细腻。

  西周吾鬲(图二):通高17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9.3厘米。口沿外折,束颈,分裆,柱足,颈饰弦纹两道,腹饰兽面纹三组,内壁铸铭文两行七字:吾乍(作)滕公宝尊彝。该鬲足上的三组浅浮雕兽面纹,其角回环曲折,眉下两目突出,形象狰狞,充满神秘气息,使人不敢长久与之对视,与整体造型浑然一体,彰显着器主人的身份尊贵和神圣不可侵犯,亦将兽面纹的神秘、肃穆发挥得淋漓尽致。

  西周疐鬲(图三):通高17厘米,口径13.5厘米,腹深9.3厘米。侈口圆唇,两立耳,束颈,鼓腹,分裆,三柱足。颈饰一周三角云纹。口沿内壁铸铭文十一字:疐乍(作)宝尊鼎,其万年用郷(享)各。该器造型端庄厚重,纹饰简洁凝练。

  春秋窃曲纹铜鬲(图四):高11厘米,口径13.5厘米。口外折,束颈,自肩下折为腹,分裆,三尖锥空足。肩部饰一圈重环纹,腹部饰窃曲纹。整器造型精巧,风格独特,纹饰简洁,工艺精湛。

  陶鬲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消失在战国时代。安特生曾提出早期的鬲都是分裆鬲,由一个圆底器下面加三个尖底瓶式袋足而成。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具体论证了这一说法。由于鬲腹与硕大的袋足联通,既增大了器身容量,又扩大了底部受火面积,从而提高了炊煮功效。这种造型颇具特色的陶具,只存在于中国,是我们祖先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不同文化类型的陶鬲有不同特点,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形制又必然会发生演变。所以,在文化考古学领域,陶鬲常用来作为说明古文化类型纵向发展与横向交流的实物标本,被称作“中华古文化代表化石”。

  最初的青铜鬲无疑是对陶鬲的仿制,商代早期即已出现,西周时期也一直流行。其发展的总趋势是鬲体逐渐变矮,裆部升高,袋足慢慢退化。西周铜鬲往往通体饰有精美的花纹,显然已不再是用来架火烧煮,而成为宴飨或祭祀摆陈的盛食器了。特别是西周中期以后,鬲常成组出现,多以偶数与鼎相配使用。但在盛食物的分工上,鬲通常只用以置放粥、羹之类液态食品,还保留着本为炊煮器的性能遗韵。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这些精美的青铜鬲,器型大气优美,端庄典雅,铜绿盎然,更显历史韵味,属青铜器中的极品,浮雕纹饰古朴神秘,繁复而华贵,不仅体现了青铜制作的精湛技艺和高超水准,更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之作。

  (本版图片均源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4版: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5版: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8版:论道
   第09版:评论
   第10版:先锋
   第11版:收藏
   第12版:公益广告
青铜鬲
粉彩皮球花罐
《张果老骑驴》
《拼搏》
篆书小铜镜
《江乡春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