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健康心态
激扬青春梦想
□本报记者 刘志贤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区高校已经建立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班级、宿舍5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指导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积极构筑大学生心理健康防线
自治区教育厅发布关于开展全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后,我区各高校迅速细化各自活动方案,推出系列活动。内蒙古科技大学组织开展第十二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活动包括学校和学院两部分内容,学校活动有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剧大赛,学院活动有“21天习惯养成计划活动”“5.25放飞自我”等特色项目,丰富多彩。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第九届心理健康文化节则规划出4至12月共8个月的活动内容,包括校园文化微电影(视频)大赛、心理教师职业技能比赛、心理健康个体咨询优秀案例比赛、校园心理情景剧原创剧本大赛等,以及“我毕业了,想对你说……”毕业生感悟交流会、以学生恋爱观及两性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蒙古农业大学组织“乐群·友情·成长”主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动物科学学院举行朋辈心理辅导员考试,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阳光心理训练营活动……
据了解,我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局限在5月一个月,而是贯穿高校的整个教学过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汪力群介绍说:“除了一些特殊节点的活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取‘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的模式,不定期进行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同时接受个体咨询。”
在我区,一些高校还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亮点。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探索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从2009年起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心理剧大赛和心理知识竞赛,在全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剧竞赛中频获佳绩;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新生入学时尽量把来自相近地域的生源安排到同一宿舍,以缓解他们的入学不适应症状。
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居多
4月23日,内蒙古师范大学刚刚做完对全校2017级共6623名学生的心理普查。这已经是该校连续23年对新入校大学生进行全面心理普查了。
汪力群介绍:“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一般新生入学和毕业前夕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集中的阶段。新生面临的是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而毕业生则有就业焦虑的问题。”
以前,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新生都是在入学不久的10月份左右进行心理普查,2012年开始这项工作被安排在了大一的下学期。汪力群说,她接触学生心理健康工作15年了,总结出一个规律,每年11月份是新生心理咨询的高峰期。之所以把普查工作推后一学期,就是因为此时新生适应期基本结束,心理状况相对稳定、理性,这时候做的普查更准确。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心理普查采用的是《SCL—90症状自评表》,这个量表是使用范围较广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主要从感觉、情感、思维、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反映被测试人的焦虑程度、抑郁特质、基础状态、潜在抑郁风险等。学校根据这些自评表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转到学院,进行重点观察。汪力群介绍,多年来对普查的分析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心理障碍问题非常少。
这些发展性问题被汪力群概括为情感问题、大学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网络依赖等学生成长中的一般性心理问题。正是因为如此,2012年起,内蒙古师范大学把心理咨询中心更名为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中心,更侧重于引导学生的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确保校园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2007年开始,自治区各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院系心理辅导站及宿舍心理信息员制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预警预防的网络日趋完善。2011年,自治区教育厅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要求。目前,我区高校已经建立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班级、宿舍5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指导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不断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走向规范化,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据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在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队伍及专家队伍普遍较弱,部分从业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和意识相对落后、专业培训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在去年11月中旬举办的全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班上,自治区教育厅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提出3点要求:一要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引领大学生构建积极的心理;二要有主动作为的态度,抓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三要有滴水穿石的恒心,不断学习实践和积累总结,在心理健康教育这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做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