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支部把好舵 合作社当车头

“穷窝窝”种出富民菜

  □本报记者  李文明

  5月11日早晨6点刚过,细雨蒙蒙,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多伦诺尔镇北村村民潘淑琴就来到村里的蔬菜种植基地,开始采摘新鲜蔬菜。

  “在这里打工跟上班一样,除了每月3000元的基本工资,还能拿到提成。上个月,我工资领到了4000多块,比上班族的收入还高呢!我现在年收入4万多元,日子过得红火着哩。”62岁的潘淑琴干起活儿来干净利索,说话功夫已经摘下满满一桶黄瓜。

  潘淑琴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因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儿,全家一度靠潘淑琴每月不足千元的打零工收入维持生计。潘淑琴说,自从村里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她每年可以获得4份稳定收入:近600元的土地流转金、3000元的分红、3.6万元的工资收入和蔬菜销售分成。

  “过去一斤菜卖一两块钱,现在一斤至少能卖到7块钱。你说村民收入能不增加吗?”一旁的北村党支部书记朱秀武接过话茬介绍说,“多伦县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北村又是典型的'穷窝窝':全村人均7分地,之前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300元。虽然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村民们都是分散种植,没有形成规模,种不出什么名堂来。”

  “过去种菜基本就是靠天吃饭,赶上市场行情好、蔬菜收成好时,村民收入就多一些;行情差时,勉强能够自给自足。要把蔬菜产业发展起来,带领大伙儿脱贫致富,就必须提高蔬菜种植的组织化程度,把党支部、合作社和贫困户联结起来。”朱秀武说,2014年,北村村委会组织村民代表赴山东、河北和赤峰等地考察学习蔬菜种植模式,并于同年成立了北越蔬菜种植合作社,从当地村民手中流转了200亩土地,通过财政补贴、村委会筹资和村民入股等形式建起了30座日光温室,规模化种植绿色无公害果蔬。

  合作社采取股份制形式运作,整合项目补贴、帮扶资金114万元,全村52户贫困户、67户低保户入股合作社,困难家庭参与合作社比率达到100%。潘淑琴等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入股合作社,每月领工资,年底还能拿分红。此外,合作社每卖出一斤菜,她还能拿到一元钱的提成。从2016年起,潘淑琴和村里其他5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能够稳定拿到3000元分红款。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合作社采取统一农资购买、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蔬菜的质量有了保障,市场也拓宽了。2017年11月,北村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工会签订了无公害蔬菜供应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合作社无公害蔬菜扩大销售渠道奠定了基础,今年还与京东线下生鲜超市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打开京津冀中高端蔬菜市场。

  “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大伙儿认为,蔬菜种植就是我们北村有奔头的产业,不仅要脱贫,还要致富奔小康。”朱秀武说,目前,合作社已吸纳北村275户村民入股,人均增收5000元。今年,北村联合多伦诺尔镇南村、双井子村和新仓村,注册成立了多伦县德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传统蔬菜产业生产中出现的盲目发展、无序竞争、经营分散等难题。现在,公司已引进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种植技术等。

  “今年,我们村还要再建50个温室大棚,建成后全部种植有机蔬菜,年产菜量180万斤。到2019年底,北村的有机蔬菜可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谈起下一步的发展,朱秀武胸有成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地方·盟市
   第07版:国际新闻
   第08版:观察·乌海
   第09版:经济周刊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生活
“穷窝窝”种出富民菜
◎新作为·XINZUOWEI
马铃薯升值记
创业有了好平台
[ 消息树 ]
达拉特旗2万亩土地实现代耕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