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八堂课》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征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给读者感性与知性的双重满足。
本书最吸引人的,是作者江弱水关心的诗学问题以及“抽丝织锦”展开问题的方式。此书目录,亦采取了汉语古典论著常用体例。八课题目:博弈第一、滋味第二、声文第三、肌理第四、玄思第五、情色第六、乡愁第七、死亡第八。作者多年前写《古典诗的现代性》一书想说的是,西方现代理论家给现代诗归纳的“现代性”特征,在汉语古典诗里照样能找得着。本书表露了进一步的想法:这些大多来自古典诗学体系的关键词,也具有普遍的命名能力,它们可用来总结中西古今现代诗的一些基本特征。
作者这种思路,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学研究中很重要,却有些孤绝的一脉。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激荡,我们是否能重新续接这一脉络,建构一套以汉语古典诗学观念为“原子核”的普遍性诗学观念?读毕此书,我欣喜地看到,作者非常用心地致力于这一尝试。
谈诗,自然要从如何写开始。作者巧妙地借“博弈”一词包含的两层含义,来辨析写作中的“灵感”派与“技艺”派,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赌中妙手”与“棋中圣手”的种种情状。编织这一课动用的观点和材料,自然是遍采古今中西之阙文遗韵,错杂熔铸而成文。后面每课,也照此法徐徐展开。笔者发现了古今中西诗歌之间的众多“契合”:在分属于王羲之、陈子昂、杜甫、司汤达、里尔克、瓦雷里的诗句里,作者发现了共同的“形而上学时刻”;在诗经、楚辞、汉赋、陶诗、红楼梦,与莎士比亚、斯宾塞、波德莱尔等的作品中,看到了关于情色的相似语言编码方式。在热烈的“契合”中,不时会涌出这样的诗学妙谛:“喜欢锤炼的诗人是健身狂,忍受不了一点多余的脂肪,非在身上凿出6块腹肌来不肯罢休。”“如果没有玄思,一首诗很难从有限上升到无限,空灵不起来;但如果没有情色,其实也很难沉醉于纯粹的现实中,因为最切近现实的就是肉身。”
对作品的细读,是此书另一特色。除了对古典诗词吐香缭绕的评点,作者也分析了许多现代以来的诗,比如鲁迅、卞之琳、冯至、纪弦、郑愁予、张枣、杨炼、欧阳江河、于坚、朱朱、黄灿然、卢卫平、泉子等的作品。作者治现代诗数十年,因此无论对所评诗作的选择还是阐释,每有所论皆能有新见。比如,他对冯至十四行诗、鲁迅《野草》中生死主题的论析,十分令人叹服。
行文中,显然有作者的偏爱,比如,对卞之琳和张枣诗歌的推崇。他坦言:“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人中,一前一后,有两位顶尖的技巧大师,一位是卞之琳,一位是张枣。”
在“滋味第二”里,写到了张枣爱吃的细节种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吃的佳话。在“声文第三”里,作者着力分析了张枣《父亲》一诗在音韵上的细致与精确,他将诗中的音响“暗哨”逐一明察,可谓心细如发。
作者以这8个诗学关键词为枢纽,串通古今中西,可谓四通八达地重新编织了一些基本诗学问题。本书的写作,可谓一次拆除壁垒,打通关隘的试验,无论其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作者的初衷,但一字一句都饱含着“诗的精神”,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诗的精神是在世界黑夜中向着存在和语言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