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美地读美诗

作者:袁行霈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清石

  袁行霈先生在《好诗不厌百回读》序言中强调:“好诗是多义的,是有启发性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让读者参与艺术的再创造……如果把诗当成数学原理或公式,只能有一种理解,而排斥其他,岂不是把一川活水变成一潭死水了吗!诗歌语言的生机不也就被扼杀了吗!”

  唐诗究竟是千年以前古人在他的情境下写成的,现代人读诗多数还是需要有人讲解,讲义理、讲考据、讲辞章。那么是否可以既讲得明白,又能让人体会诗的美感呢?袁行霈先生的这本《好诗不厌百回读》诗词赏析在冗长发闷的义理考据与兴味盎然的诗歌美感之间,实现了完美的平衡。

  我幼时就背诵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并且莫名地喜欢。这首诗明白如话,没有任何古奥难懂的词句。这样明白的诗要如何讲呢?作者在书中是这样写的:“它的语言是那么枯槁,它的构思是那么平直,它的表现手法又是那么简单。感情喷涌着,使陈子昂顾不上雕琢和修饰,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却成为千古之绝唱。”“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总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他像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那气概,那神情,有点像屈原,又有点像李白。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这,就是陈子昂。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作者无论是对诗做细致入微的语言分析,或者对作品进行宏观的历史分期划界,都游刃有余。然而,他首先选择了读者的视角,从自己读诗的感受说起,告诉读者“欣赏以感受为基础,没有真切的感受就没有艺术的欣赏。因此,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进而探索作者的用心,不失为艺术欣赏的一条途径”。

  讲诗的时候,作者并不把自己作为旁观者。讲到李白对朋友的满腔热情,“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他会说:“我常常想,交朋友就要交李白这样的朋友,他不但热情、直率,而且可以把自己的心掏给你,让你分享他的快乐,也可以分担你的忧愁。”讲到杜甫,他直言:“在古代诗人里,我有不少朋友,他们分别满足我精神上不同的需要,屈原激励我的正义感,陶渊明则告诉我自然乃是人生的真谛,李白能鼓舞我的浩然之气,苏轼则又使我超脱。这几位朋友都使我产生崇敬的感情,但是仰之弥高,总觉得他们并非生活在自己的身边。有一位诗人则不然,他饱经沧桑,谙于世情,却又极其敦厚仁爱;他的诗是人间的诗,是日常生活中的诗;读他的诗很容易使我产生共鸣,因此觉得他十分亲近。这位诗人就是老杜。”他赏析了一首素不为人看重的杜诗《又呈吴郎》,“明王嗣奭《杜臆》评曰‘此亦一简,本不成诗。然直写情事,曲折明了,亦成诗家一体。大家无所不有,亦无所不可也。’可是我却非常喜欢,每读此诗,一位仁慈老人的面孔即显现于目前,并使我感动。”

  作者的诗词赏析带着诗人的热情和感动,能让人们进入诗境、领会诗情、享受诗的美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6版:地方·旗县
   第07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8版:读友
   第09版:教育
   第10版:文摘
   第11版:悦读
   第12版:公益广告
大国崛起的历史轨迹
新华热书榜
四通八达的诗观
“超人”李嘉诚
美美地读美诗
家是我们的亲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