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石湾的潘柏林,孩童时期受陶塑艺术熏陶,但一直把陶塑当做业余爱好。23岁那年,在水泥厂打工的潘柏林路过祖庙,从商店的橱窗里一眼瞥见了陶艺大师刘泽棉的作品《铁拐李》,那拿着拐杖跷着脚的人物形象有种神秘的吸引力,让他走几步就忍不住回头再看。
此后,潘柏林全心钻研石湾陶艺发展史,研究前辈名家作品,访问国内外同道;同时,绘画、写字、摄影……从诸多艺术门类中吸收营养。上世纪90年代,潘柏林到美国参加国际展览,接触到西班牙的陶瓷艺术流派。他发现,西班牙的瓷偶作品塑造的多为生活中的平凡角色,瓷偶身上宽大的裙摆,张扬而富有生命力,这犹如一道灵光打进了他的心里,他当即意识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仅服装就千变万化,创作素材怎会比西方少?回国后,潘柏林马上实践起来,他打破了石湾陶塑以仙家道佛为主的传统题材,创作出《回娘家》《喜临门》《恩爱夫妻》等民俗风情作品,成为石湾陶艺的新派代表。
《绿色的怀念》开创了陶艺搭配天然枯木的异质同构艺术语言,夺得了2004年中国陶瓷艺术文化节传统创新大赛金奖,并被陶塑界竞相效仿。在肌理运用上,潘柏林率先引入“披布纹”技法塑造衣纹。为了创作陶塑生肖狗,把狗的精神面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潘柏林常常工作至次日凌晨,做了又毁,毁了又做。有一次他提刀把刚做完的狗头整个砍了下来,让新来的学生目瞪口呆。
作品《观沧海》的创作更是长达7个月。在工艺上,潘柏林精雕细琢,极尽精巧之能事。从人物的须发、衣带、披风到马的鬃毛、马尾,乃至手中扬鞭,每一个细节都交代得清晰明了,使传统印象中厚重、拙朴的陶泥既飘且薄,展现出不亚于瓷器的飘逸动感一面。
2013年,潘柏林在石湾文化街区,成立了柏林艺术馆,并设立了广东柏林陶塑艺术研究院,开展陶艺培训、传承创新、理论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多年来,他广收门徒,亲自培养陶艺创作人才。他还获得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传承人称号。(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