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画方面,韩滉擅长画人物、畜兽、田家风俗等,后人评论他的画作以“牛羊最佳”。据说,他画牧童牵牛饮水,可以在牛眼里画出牧童的身影,真是妙不可言。
《五牛图》是韩滉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质绘画真迹之一,还是中国美术史上现存最早的纸本绘画真迹。据说韩滉坐镇江南时,看到耕牛一天劳作以后,卸去犁具,漫步在夕阳下,便绘制了这幅《五牛图》。此图在一个平面上描绘了独立成章的五头牛,或缓步而行,或低头吃草,或翘首远望,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
前人在研究《五牛图》后认为,此作品并不是单纯的畜兽画,而是有深刻的内涵寓于其中。画家以牛的朴实雄健,来传达一种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高尚品格,是以物寄情的典型之作。画上唯一一头带着缰络的牛,神情忧郁,目光深邃,又仿佛暗示着画家在感叹命运的无奈。
《五牛图》作为旷世名画,得到历代收藏家和鉴赏家的珍爱,入宋以后,它一直被珍藏在皇宫内苑之中。
临安被攻破后,《五牛图》仍在赵宋皇室后裔手中收藏,后转至书画家赵孟頫手里。赵孟頫得到《五牛图》后,欣喜异常,请良工装裱,并作题跋将自己如何求得《五牛图》的过程记录下来。
清兵入关后,《五牛图》一度下落不明。后乾隆大肆搜集天下至宝,《五牛图》随着一大批宝贝一起入住清宫,并被载入大型书画典籍《石渠宝笈》中。乾隆三题《五牛图》,并为珍藏《五牛图》而设立春藕斋。
100多年后,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北京城,宫中国宝也在劫难逃。《五牛图》被劫出国,漂泊海外长达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被香港汇丰银行的吴蘅孙买到。后来,吴氏濒临破产,要把这件珍宝拍卖。香港的一位爱国人士将此消息写信告诉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深知《五牛图》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于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还是给文化部下达了批示:首先,火速派专家赴港鉴定真伪,如系真品,立即购买;其次,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国宝安然无恙。文化部接到总理的批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币买下,并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历经离乱的《五牛图》重归故宫时,画面上污垢遍布,大小破洞数百处,有的地方已模糊难辨。在上世纪70年代的某一天,《五牛图》被送到文物修复厂,由专家孙承枝主持修复,修复厂的技师们以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艺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化腐朽为神奇,使这幅珍贵的艺术品恢复了本来面目。
(据《国宝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