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世纪80年代参加高考阅卷

  □本报记者  霍晓庆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内蒙古汉语言文学研究会名誉主席、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83岁的李淑章身上有诸多耀眼的标签。他至今还记得,1980年,刚刚改革开放,当时还是一名中学教师的他第一次参加高考阅卷,并且当语文阅卷组组长的情景。

  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来自全区各地的20多名中学老师在一间大办公室里埋头阅卷,汗流浃背。试卷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阅完并收回,时间紧任务重,大家不敢有一丝懈怠。“我们手中的考卷,承载着考生的梦想与未来。我们身上有着神圣的使命。”李淑章说,读到一篇好作文,大家互相传阅,成了紧张阅卷工作中快乐的小插曲。

  所有的考题教育部都给出了答案,但有的题答案不是唯一。为保证公平,当时自治区还出了阅卷细则,遇到不是唯一答案的试题,只要是对的,经研究决定后都给分。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手段的革新,高考阅卷也更加公平公正了。

  在高考作文变化方面,李淑章介绍,以前高考作文不分体裁,题目自拟,考生自由发挥,很容易写成“四不像”。而现在则要求明确文体,他认为这是一种进步。“这样,老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教授学生掌握更多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对学生将来的工作也会有好处。”李淑章说。

  “高考语文记录着时代脉搏。40年来,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分值也从100分变成了150分。”李淑章说,他希望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多选一些经典的、经得起考验的文章。同时,更注重对传统古代诗词文章学习的考察,让学生从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写作的艺术,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地方·旗县
   第09版:教育
   第10版:文摘
   第11版:悦读
   第12版:公益广告
让考生自信满满 填报志愿
共同拼搏
不负光阴
现场填报必须紧盯不放
图书分享
简讯
上世纪80年代参加高考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