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赵志国,乐呵呵地给记者“如数家珍”。我家主房210平方米,院内房前种果树2亩,房后种蔬菜1亩,现在老两口居住在了绿植掩映的花园农舍中。
谈到自己最早在村子里安装水厕的原因,他说,“我家种着26亩地,近年平均年收入四五万元,吃喝不愁,零花有余。现在衣食无忧了,追求的就是过得舒适。人老了,就想着夜里能在家‘方便’,还卫生。”
以前家里用的是“一个土坑两块砖,四面葵杆篱笆墙”的旱厕,3个孩子从城里或学校回来很不习惯。领上朋友来了,如厕也尴尬不雅。赵志国欣逢国家倡导“厕所革命”,便第一个响应。
同村的郝培兵家也是首批旱改水厕的农户,见到记者时颇感自豪,“我家能上网,能在家洗澡、上厕所,城乡差别小了,孩子们也喜欢回家了”。
在五原县塔尔湖镇,一位村干部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南方来的教授,初来河套平原游玩,欣喜万分,认为南北方小城镇发展差距不大,但是使用过旱厕以后,便面有难色,“这里哪儿都好,就是‘这点’不好”。
在去年开展农村厕所改造以来,各级政府纷纷出台补贴政策,鼓励农户“旱改水”。农民认同度很高,用干部的话描述是,农民真有些“迫不及待”了。
五原县新公中镇团结村五组等十几个村组,在去年4月开始改厕试点以来,在政府补贴每户1500元政策引导下,目前已有1110户完成水厕改造,今年全县又有3000户在改造中。今年巴彦淖尔市共有1万户村民计划参与水厕改造。政府引导新建住房的村民一次性配套室内厕所,在人口规模较大的集镇村庄公共场所配套建设水冲厕所。
“村民在厕所改造中,不仅有积极的愿望,还有兼顾治理污染的选择”,农民赵志国说,“村民选择的不是普通水冲式厕所,而是酵素生态水冲式厕所,虽然初装费用高点,但是污水经过自备系统处理后可以浇灌田园,粪便经过配套处理后可变为有机肥,既降低了种植成本,也能生产出绿色农产品”。
小小水厕改造,改变着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不污染公共水体,变废为宝”,是赵志国等农民在自觉参与“厕所革命”中,所获得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