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蒙古袍草原上永不褪色的灵动风景

设计师查看成衣细节。
手绘服装设计图纸。
版师用CAD软件进行服装图纸打版。
设计师查看版型纸张。
精心裁剪。
裁剪布料。
选缝纫线。
缝制服装。
高端蒙古族礼服展示。
  □本报记者  邓玉霞

  

  阿妈的蒙古袍

  一粒粒晶莹的盘扣

  像珊瑚碧波中闪耀

  一朵朵七彩的云卷

  是彩虹把你环绕

  针针线线串着我儿时的啼笑

  缕缕柔情绣满我马背的童谣

  阿妈的蒙古袍

  你裹着我入睡

  我披着你长高

  一丝丝淡淡的体香

  像春风抚慰着嫩草

  一片片斑驳的乳渍

  是大海深情的波涛

  展开是蓝天放飞着雏鹰的向往

  铺开是绿野绽放着花朵的妖娆

  阿妈的蒙古袍

  我心中的珍爱

  蒙古人的传家宝

  ······

  

  无论是在风靡一时的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走进草原的节目中,还是在火爆热映的电影《狼图腾》中,演员们身上那威武庄严的蒙古袍,总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蒙古族服饰是流动的文化历史画卷,是民间艺术宝库,是草原儿女生命的保护伞,是朴实与精美的结合体。如果你未曾走进草原,就无从知晓草原上的“锦绣华服”多么让人叹服;如果你未曾走进草原,就无从体会那一袭蒙古袍中蕴藏着多少大自然的恩赏。

  蒙古族服饰是草原儿女情感的归宿

  蒙古族的服饰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一脉相承。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匈奴的服饰文化,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也传给了蒙古族。

  在牧区,男女老少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蒙古袍冬天可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

  在有些人看来,蒙古族服饰不过就是一件长袍、一双靴子而已,其实不然。“上至首饰头冠,下至腰带皮靴,每一处设计都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如巴尔虎部落妇女头饰的基本款式呈羊角形,是因为绵羊被认为是最可靠的动物,代表着生育和繁殖力量,表达了相同的愿望和信念。而且,不仅各个部落风格有明显差异,就连不同年龄段,出席不同的场所及婚配与否,所要穿戴的服饰都大有不同。”资深品牌民族时装设计师娜仁花说。

  过去,为了符合草原的生产生活,蒙古袍多选用色彩单一的绸缎作为材料,在缝制时往往把袍身缝制得宽大,一般佩戴腰带。如今,随着牧民走进城镇生活,生产生活发生了变化,对蒙古袍的审美也产生了变化。娜仁花认为,民族时装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将蒙古族元素进行艺术化提炼,让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让悠久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蒙古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已经成为蒙古族的象征,成为这个民族永恒的底色。有蒙古袍出现的地方,就有蒙古人的豪爽和豁达,就有悠扬的长调和优美的舞姿。无论是朴实的传统长袍,还是设计前沿的时装,每一处设计、每一个线条、每一种图案,都是蒙古族人民情感的集中体现。“无论草原的孩子身在哪里,蒙古袍永远是他们情感的归宿,带给他们温暖。”曾亲手缝制100多件蒙古袍捐赠给区内多地和蒙古国的孩子的正蓝旗81岁老额吉额尔墩琪琪格说。

  蒙古族服饰“走向”现代生活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蒙古族传统服饰承载着蒙古族宗教信仰、民族礼仪、节庆习俗、婚姻状况、审美追求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萨仁格日勒说,随着时代变迁,民族传统文化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也一步步走向现代生活。

  相信生活在草原都市中的你我,都参加过朋友举办的蒙古族风格的婚礼。除了新人穿着的华丽的蒙古族服饰,还有蒙古包造型布置的酒店、蒙古族传统的婚礼进行曲、蒙古语婚礼主持人、蒙古族婚礼乐队,不仅保留了马背民族文化,还融入时尚、现代、创意元素,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蒙古族文化在都市中不断升温,蒙古袍成为各家婚纱影楼必备的服装、蒙古族餐厅服务员亮丽的装扮、蒙古族学生自发统一的“校服”,成为内蒙古人衣柜中的必备品。“我们虽然不是蒙古族,但是毕竟是内蒙古人,所以特地给孩子做了两件蒙古袍,让她在一些正式场合穿。”呼和浩特市民王银花说。

  蒙古袍,不仅是草原都市一抹亮丽的时尚风景,也是诸多演出舞台独特的点缀。2012年,内蒙古民族电影首次受邀参加全球电影盛事——戛纳电影节。当麦丽丝、艾丽娅、娜仁花、涂们、巴音额日乐、巴德玛、诺明花日、冯亚平身等民族电影人身着民族盛装亮相电影节红毯时,观众挥手欢呼,各国记者、摄影师纷纷举起“长枪短炮”争相拍照。时任内蒙古电影家协会秘书长的萨仁托娅说:“虽然我们的服装不是最华贵的,但却是最有个性和内涵的,我们赢得了全场人的瞩目和尊敬。”

  随着蒙古族服饰现代需求日益增长,蒙古族服饰行业也迎来广阔市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服饰协会副主席朝乐梦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呼市地区民族服饰中小企业约有千余家,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在这千余家企业中,蒙古族服饰占三分之二。“蒙古族服饰是草原儿女穿在身上的信仰,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个行业从业人员必须要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才能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朝乐梦说。

  蒙古族服饰的保护和发展

  内蒙古地域辽阔,各地、各部落蒙古族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2008年,蒙古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还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然而,上世纪末,蒙古族服饰的多样性越来越模糊,趋于同化,日常生活中穿蒙古袍的人也逐渐减少。

  “一个时期,蒙古族服饰不伦不类的搭配现象很普遍,甚至一些博物馆中模特身上服装的搭配都是错误的。”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院长兰英说,传统服饰文化的这种不规范应用尽管无意识,却往往产生误导。为了保护、传承这一文化遗产,从2009年起,我区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蒙古族服饰保护行动。

  据兰英介绍,在为期两年的行动中,调查队走访内蒙古10个盟市、28个蒙古族部落,共采集蒙古族服饰图片资料1.5万多张,以召开民间专家和蒙古族服饰传承人座谈会或入户访谈形式,进一步确定了各部落服饰特征和传统款式。在此基础上,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和精心选择,确定了蒙古族28个部落及蒙元时期106套服装和34套头饰等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目前,这些蒙古族传统服饰被内蒙古博物院所收藏。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蒙古族服饰文化,搭建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衔接融合的平台,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从2003年开始主办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迄今已举办14届。该委员会负责人说:“举办这样的艺术节,主要是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意创新为动力,推动民族服装产业向市场化、现代化、时装化方向发展,实现以旅游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以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的目标。”

  蒙古族服饰,用它的花纹、用它的银饰,静静地守护着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们,讲述着马背民族可歌可泣的征途。它赐予历史以色彩,赐予草原以灵动,过去如此,未来亦如此。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王鹏  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7版:要闻·国际新闻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蒙古袍草原上永不褪色的灵动风景
聆听琵琶声
血脉文脉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