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疆守边人

  □本报记者  郝斌  章奎  张荣

  7月的达茂草原牛羊成群,祥和宁静。草原往南,是呼和浩特、包头,是更多内陆城市,欣欣向荣,繁华似锦。草原往北,是边境,是口岸,是与蒙古国接壤的边境线,苍茫辽阔,人烟稀少。

  就在这草原深处,有一群守边人,他们远离城市、远离亲人,岗位虽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坚守。他们牢记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初心不改戍北疆,寂寞担责守繁华。

  万能教导员的担当

  对包头边境管理支队巴音花边境派出所教导员杜文伟来说,守边就是坚守警民深情,这是他不变的初心。

  从小,杜文伟就立志从军报国。大学毕业那年,他成为一名边防军人。

  入伍后,他递交了援藏申请。2009年7月,新婚不到三个月的杜文伟接到入藏通知,带着对妻子的愧疚,他毅然踏上了去往拉萨的火车。

  2012年,完成了在阿里地区的援藏任务,杜文伟回到草原,远离城市的繁华,在1960平方公里的边境辖区一守就是7年。

  在这里,民警们称他为万能教导员。从驾驶大型机械车辆到水、电维修,从心理咨询指导到泥瓦工,派出所和民警们需要的,杜文伟都会干。

  2015年,杜文伟的妻子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他带着妻子四处求医问药,妻子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2018年8月,妻子病情复发。为了不让老人担心,杜文伟选择向父母隐瞒病情,奔波忙碌于派出所和北京的医院。

  在辖区群众的心里,杜文伟胜似亲人。

  这一天,杜文伟又来到牛存在家探望。看门狗认出了他,温顺地向他摇着尾巴。水车里没水了,杜文伟拉上车就要去打水。牛存在没能阻止,跟上帮忙去了。

  牛存在快60岁了,6年前和老伴儿从外地来到巴音花打零工,现在他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乡,因为这里有杜文伟这个“亲人”。

  当年,杜文伟在走访中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协调镇政府将公用草坡租借给他,又用自己攒的5万元买了80只母羊,建羊舍、打水井、起围栏,帮老两口安了家。年三十,杜文伟值班,他邀请牛存在一家到派出所包饺子、吃年夜饭。

  “这么多年,我们有事就找小杜,他比我的儿子还亲。”说起杜文伟,牛存在感慨万千。

  不仅牛存在,辖区很多群众都得到过杜文伟的帮助。2018年7月4日,巴音花镇遭受洪灾。晚上10点多,派出所接到求救电话,一位老人和3岁的小孩被洪水围困。杜文伟迅速带领民警赶往现场。

  黑暗中,近200米宽的洪水冲进大院,房屋下半部被淹。民警借来附近施工项目部的装载机,司机却不肯驾车:“这黑灯瞎火的,也不知道水多深,我咋往前开?”

  杜文伟急了,跳上装载机:“咱们再不过去老人和孩子就危险啦!我会开,我去救人。”见此情形,司机被感动了:“还是我开吧,你上来帮我看路况,你在车上我踏实。”

  杜文伟带领民警把老人和孩子转移到安全地带,又将牧民家里幸存的140多只羊全部救了出来,他们在和着羊粪的水里泡了4个多小时。

  说起大大小小的事,杜文伟说:“事小情大,我就这样一个挨着一个干,我自己知道自己的担当。”

  口岸上的坚守

  他们曾是军人,换上警服后成为共和国第一代移民管理警察。平凡的工作,忠诚的坚守,他们将初心融化于点滴,将使命浸润于日常。

  在满都拉口岸,包头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业务科副科长宋强每天24小时带着对讲机。执勤时,他的代号是“04”。

  早晨起床时,对讲机在他的枕边。出操时,对讲机在他手里。早餐时,对讲机在他手边。

  8点,口岸开关,执勤民警各就各位,宋强握着对讲机来到勤务指挥室。此时,他是这个边检站执勤业务科的“大脑”,执勤民警在工作中遇到证件、人员复核、有违禁物品等勤务问题,都会呼叫他。

  7月25日上午9时许,6号岗通过对讲机报告,一个4岁小女孩的护照信息无法录入。宋强到场后发现,这个小女孩护照上的照片是在1岁左右采集的,现在的相貌跟照片差别过大。他拿上护照进行后台再次核实,确定是其本人后决定人工录入并放行。

  除了人员通道,口岸还有小型车辆过关通道,货检通道更是离联检大楼有数公里距离,任何一处有勤务问题,民警们都会通过对讲机呼叫04号进行处理。

  闭关后,宋强仍然机不离手,因为口岸实行24小时执勤制度,对讲机中随时都可能传来执勤民警的呼叫。

  付文达是执勤业务科的一名年轻民警。口岸开关时,他守在验证台上,对出入境的每一位旅客认真检验,确保万无一失。

  闭关后,民警们的生活基本在一幢楼里。每当夜幕降临,这幢楼外渺无人迹,寂寞像空气笼罩着每个人。作为包头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第一批研究生,付文达在寂寞中让梦想开出了花朵。

  2017年,付文达发现市面上没有系统介绍蒙古国的书籍。“出入境边防检查工作直接接触蒙古国的公民、机构和相关政策,需要对其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付文达说。于是他收集各类书籍,查阅网络上的相关信息,用时近一年编纂成了约30万字的《蒙古国国家概况》,详细介绍了蒙古国历史、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等知识。这本书现在是全站民警了解蒙古国最全面的资料。

  2018年4月,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后,付文达又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10余万字的《美国移民执法》,为可能面对的移民管理问题及执法建设提供借鉴。

  “这里环境虽荒芜,但我内心不能荒芜。我要用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坚守,耕耘好精神的心地。”付文达说。

  这也是宋强的心声,他从利比里亚维和归来时曾有机会留在机关工作,却主动选择回到基层一线,他说:“这里的一切都挺熟悉、简单,但是我的职责就在这里。守护繁华是使命,守护平凡也是使命。”

  边境线上的守望

  阿迪亚是包头市达茂旗满都拉镇巴音哈少嘎查的牧民,他家的草场北界是4公里长的中蒙边境线。

  1981年,19岁的阿迪亚成为一名边防战士。1984年退伍后,他响应号召携妻子娜仁其其格到边防一线定居,成为夫妻护边员。

  阿迪亚夫妇定居后不久,有2名境外人员潜入嘎查,威逼利诱一名牧民想把他带到国外“培训”。阿迪亚听闻后马上赶到边防连队报告,有关部门成功将2名境外人员驱逐出境。

  1993年冬季的一个大雪天,外出巡边的阿迪亚夜幕降临还未回家。妻子很担心,赶到满都拉公安边防派出所报警。边防官兵最终在边境线附近找到了在风雪中艰难行走的阿迪亚。回到家,阿迪亚告诉妻子:“每天不把那段边境线走一遍,我心里不踏实。”

  边境牧区的生活艰苦而单调,阿迪亚与妻子却在这里一守就是35年,累计巡边近10万公里。他们多次制止和劝返临界流浪乞讨人员,还参与过上百次边境联合踏查,并协助破获了数十起涉边案件。

  2014年底,在日本工作的大儿子宾巴、在上海工作的二儿子阿迪力回到家乡,接过父母守边的“接力棒”,使命在两代人之间传递。阿迪亚夫妇既兴奋又不舍,赶牛羊、防饿狼,喝咸水、吞寂寞的日子不好过,这种生活的滋味他们最懂。

  如今,因为疾病阿迪亚已经无法骑马巡边了,那架总是带在身边的望远镜也很多时候被放在家里。但是,他放不下那段边境线。“我们巡边的时候,父亲总会打电话问询,他惦记边境线就像惦记自己的孩子。”阿迪力说。

  在阿迪亚家西南方向一片朝东的斜坡上,红色砖块摆出的“中国”两个字格外引人注目。那是2008年阿迪亚亲手摆出来的。娜仁其其格清楚地记得,当年夏季的一天,阿迪亚早早出门,一个多小时后匆匆跑回家中把正熬奶茶的她拉出屋子,“你看那是什么?”娜仁其其格顺着望去,那里多了“中国”两个大字。

  “这个地方好,第一缕阳光就能照到。”阿迪亚说,那162块砖是他一块一块从搬走的牧民家搜集来的。

  2009年夏天,阿迪亚又在院子里竖起一根旗杆。从那以后,这片草原上每天又多了一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这是我的家,守着家,守着边疆,我心里才踏实。”阿迪亚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影像力
   第07版:特刊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北疆大学生
   第10版:读图
   第11版:文摘
   第12版:专题
北疆守边人
红色文化根深叶茂
我区7名退役军人获 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荣誉称号
2019年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 菁英训练营暨“菁英杯” 足球赛呼和浩特站开营
蒙能集团上半年盈利1.32亿元
针尖顶起幸福路 巧手绣出好日子
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