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学良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军
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利好不断;一项项新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入车间;高新产业加速崛起,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当下,呼和浩特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903.5亿元,是1949年的1045倍,年均增长10.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3029元,是1949年的239倍,年均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7亿元,是1949年的25911倍……一组组亮眼数据的背后离不开呼和浩特发展的原动力: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这是方向,是路径,更是破题之道。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面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六稳”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实现了发展速度和质量效应“双提升”。
呼和浩特正昂首阔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
解放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标注了呼和浩特发展的新方位。呼和浩特要如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不懈进取的答卷?
答案早已明确: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产业强则城市强,对呼和浩特的发展来说,短板在产业,发展空间也在产业。以问题为导向,在反思和对比中发现路径。
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要走出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呼和浩特采取了链式推进的发展方式,通过延链、补链、强链等方式,推动产业链快速发展。这也是呼和浩特告别粗放发展模式,谋求自身突破的一个缩影。
现代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呼和浩特重点打造具有全国全球竞争力的六大产业高地。
——乳产业发展高地。围绕打造中国乳都“升级版”,推动伊利健康食品产业园、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两大投资千亿元级的全链升级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同步建设中国乳业大学,创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增强中国乳业核心竞争力和全球话语权;
——光伏材料产业高地。在建设全球规模最大光伏材料基地的同时,加快建设单晶硅国家级实验室,实施4200吨半导体级单晶硅项目,实现光伏材料产业由太阳能级向集成电路级的升级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加快推动金宇生物医药产业园1、2期建成投产,同步建设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实现动物疫苗整体智能化制造,打造全球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动物疫苗生产研发基地,打造具有引领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生物医药创新城市;
——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加快推进南京开沃年产1万辆新能源客车、10万辆物流车整车制造项目尽快落地,积极引进恒大新能源动力电池等新项目,逐步形成“整车+零部件”集群式发展;
——大数据产业高地。全力推动申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重点推进大数据小镇、高性能超算服务平台建设,实施骨干网“出口带宽倍增计划”,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培育多方数据融合应用创新平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赋能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现代能源化工产业高地。围绕建设久泰100万吨煤制乙二醇、中石油呼和浩特石化产业升级和质量升级、引进全国能源化工龙头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推动火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等工作,进一步做优做强现代能源化工这一重要经济支柱。
解放思想,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群众利益的体现。审视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找准突破点,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近年来,呼和浩特拿出多项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了营商和发展环境。
——呼和浩特市的商事制度改革、不动产登记“一窗式”受理等专项工作受到了国务院表扬。把今年确定为“营商环境提升年”,通过政务服务、投资贸易、创新创业、诚信法治、便利宜居等5个方面专项行动,打造规范有序、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
——政务服务方面,在全自治区率先实施了“二十七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办理证照由原来至少1—2个月缩短到5个工作日之内,部分实现当天办理。将18个部门、28枚印章整合为一个部门、一枚印章,行政事项按期办结率达到100%。
——投资贸易方面,在全区率先推行了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开工时间平均提前3个月。
——创新创业方面,设立了2亿元的科技创新基金,实施了大学生安居工程,推行大学生半价买房政策。
——诚信法制建设方面,不折不扣兑现依法作出的鼓励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启动中国(呼和浩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
——便利宜居方面,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不见面审批撬动重点领域改革,放管服改革走向纵深,一个个创新举措,正让企业前行途中的一个个堵点,变成呼和浩特发展路上的一个个赞点。
“稳”字背后的埋头实干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引领着经济社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
一个“稳”字背后,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良性变化——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从1949年的75.9:8.6:15.5转变为2018年的3.7:27.6:68.7,经济发展更趋协调。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20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110.1亿元,是1949年的40倍;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6%,奶牛规模化牧场164个,近85%的农户进入产业化链条。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2018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3户,工业总产值达1401.7亿元,形成了乳业、电力、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六大产业,培育了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光伏材料等一批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服务业发展令人瞩目,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1993.7亿元,是1949年的2850倍,年均增长12.2%,培育呼和浩特留创园、沙良物流园区等2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占全区集聚区数量的24.8%……撑起这组数据的,是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的深度,是扩大开放和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建设的速度,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广度。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理念在全市上下深入人心,正在成为各地各行业的生动实践。
项目投资不一味追求规模体量,而是讲求质量实效。在聚力发展高新产业的同时,呼和浩特市既大力“育苗造林”,又培育“参天大树”。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佐证,南京开沃、恒大新能源动力电池等新项目即将落地。假以时日,一条从零部件、锂电池到整车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在呼和浩特根深叶茂。
项目引领、转型升级,焕发出的强大动能,助推呼和浩特产业奋力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不断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
创新理念下的动能转换
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从呼市到北京“说走就走”即将成为现实。高铁串起城市群,也让呼和浩特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水平将显著提升,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和吸纳能力将更加凸显。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在经济发展中还不断化解和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在破立并重中激发出新动能。
2017年2月24日,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正式挂牌成立。目前,该新区核心区开工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为215.9亿元,已完成45亿元;招商引资落地和重点在谈的产业项目70项,总投资1200多亿元。其中,已落地和签约的项目43项,总投资743.14亿元,填补了自治区在高端装备制造、基因检测及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产业空白。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产业正在从存储向应用过渡,支撑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大数据云计算完整产业链加速形成,久泰能源煤制乙二醇项目全面开工,中环光伏、中国电信数据中心、金宇生物等重大项目陆续投产达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电力、石化、乳业等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化改造成效显著,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精深加工度明显提升,电力、石化、食品等六大传统产业优势更加凸显,伊利、蒙牛在2018年全球乳业20强企业排行榜中分列第9位、第10位。创新驱动不断深化,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273家,占全区36.3%,居全区首位。呼和浩特科技城2700亩创新中心区启动建设,入驻各类企业398家,引入研发机构5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6%。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呼和浩特依托建设和林格尔新区、呼和浩特科技城、京蒙协作产业园等平台,不断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域外研发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研发联合体或创新联盟,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人才引进方面,坚持“高精尖缺”人才导向,实行柔性引才机制,落实大学毕业生半价购房、安居保障工程等政策措施,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和空间。
2018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将呼和浩特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立足区域性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我国向西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呼和浩特主动融入全国全区发展大局,在打造自治区中西部增长带动极中发挥“头雁”作用。推动构建“呼包鄂乌1小时经济圈”,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深度融入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全方位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正处于转型升级节点上的呼和浩特,对“高质量发展”的认知与体悟尤为深刻。因为懂得,所以格外珍惜;因为珍惜,前行的脚步也必将更加笃定。
高铁串起城市群,将让呼和浩特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和吸纳能力将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