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辽市:走出缺水地区节水农业新路子

40万亩连片生态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图力古尔 摄
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张启民 摄
土地整理。
智能检测系统。牧人 摄
农村新貌。张启民 摄
沙漠水稻。
  □郭洪申

  通辽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内蒙古自治区之首,是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地级市之一, 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00亿斤以上,2018年粮食产量达到163亿斤。通辽还是全国110个缺水城市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5%,全市农业用水量21.78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的85%左右,推进农业节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任务十分艰巨。

  多年来,通辽市一直致力于深化农业综合改革,把生态节水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调动各方力量、集中精力实施农业高效节水工程,积极探索资源性缺水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如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经测算,2018年已建成的400万亩高效节水田,亩均节水100立方米、全年实现节水4亿立方米。项目区浇灌时间由15天每遍,缩短到5至7天。亩均节电17度,农药用量减少20%,肥效提高20%,土地利用率提高14%,亩均增加产量100斤以上。截至2019年9月份,全市已建设完成以浅埋滴灌为主的农业高效节水农田640万亩。科尔沁超采区地下水位上升0.47米、缩小500平方公里,有效缓解了水粮矛盾。同时,还建立了水肥一体的精准灌溉智能化管理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综合运用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使农牧民可以随时随地监测田间信息,足不出户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完成浇灌等田间作业。

  工程节水——

  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近年来,通辽市按照小面积攻关、核心区示范、大面积推广、整建制推进的做法。在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等严重缺水地区和地下水超采区率先推广了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生产经营方式, 推动土地经营权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方式,提高了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破解了农业节水推广普及难题。通过转变融资渠道,深入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优化整合土地整理、千亿斤粮食增产、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新建了一批节水工程,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改造升级了一批节水工程。同时,转变高效节水模式,2017年集中连片建设了23万亩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示范区,平均单井控制面积80亩提高到250亩以上,比标准管灌还要节水30%—50%。2018年开始扩大示范区效益,在原有基础上用3年时间建设以浅埋滴灌、膜下滴灌、管道输水为主的1000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重点推广无膜浅埋滴灌技术,为农业节水综合改革奠定了基础。

  机制节水——

  推进农业用水方式转变

  通辽市牢牢把握农业水价改革“牛鼻子”,改变农业用水“五项机制”,变被动节水为主动节水。

  实施总量控制,对全市水资源利用指标进行分配,逐级落实到各旗县市区、苏木镇、嘎查村,最终将水权分解落实到农村用水合作组织或用水户。实施定额管理,兼顾不同灌区的土壤、水资源、渠系情况以及农作物种植结构,确定取水源为地下水的农业综合灌溉定额全市平均230立方米/亩,取水源为地表水的为650立方米/亩。实施刷卡用水,全部实现一井一表、一户一卡的计量模式,在定额用水范围内,不收取水资源费,培养刷卡付费习惯。实施阶梯计价,按照超定额累进加价管理办法,超额用水越多水价越高。实施以奖代补,以井为单位精确计算节水量,实施节水奖励措施,解决农民节水管带投入问题,努力不增加农民负担,实现节水越多奖励越多。

  目前,通辽市下辖开鲁县、科左中旗试点已经启动,制定了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及灌溉用水定额管理指导意见、精准补贴办法、节水奖励办法等文件,2020年将在粮食功能区范围内全面完成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管理节水——

  推进农业用水管理方式创新

  通辽市积极理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通过明晰产权,赋权释能,切实解决了重建轻管的痼疾。全市61154处各类小型水利工程全部明确产权和使用权所有人,其中国家所有1179处、集体所有59890处、社会组织所有11处、个人所有74 处,发放了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签订了管护责任书,根据不同小型水利工程特点,建立了井长制、竞争承包、委托管理、合作社管护、流转管理、集体管护六种模式,形成了良性运行机制。

  通辽市还建立大数据一体化管理机制,建成市、县、村三级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项目区机电井全部配置了远程用水监控设施和灌溉用水计量设施,能实时准确监测地下水位变化、机电井用水量、用电量和农户用水信息,实现了对地下水灌溉用水全方位监管。

  农艺节水——

  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通辽市积极推进农业新技术应用,通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带动、专业农业技术人员推动、农业核心技术攻关拉动,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应用,激励生产者节水增粮的积极性。

  在距离市区20多公里的科左中旗敖包苏木,每到盛夏,景象蔚为壮观,连片的玉米绿油油一眼望不到边。这是总面积42万亩,覆盖5个乡镇、73个嘎查村、6.2万人的通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这个园区在国内首创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灌溉、装备的现代化,优化提升了玉米生产能力,辐射带动了科左中旗发展精准滴灌80万亩,实现农业节水1亿立方米。

  试验证明,应用玉米浅埋滴灌技术,与普通的漫灌相比能节水70%左右,并且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节水农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等粗放用水方式,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截至目前,通辽市共压减农业机电井30050眼,每年实现节水5.4亿立方米,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以上,农业用水比例由2010年以前的85%降低到70%。

  如今,通辽市通过深化农业综合改革发展使千万亩高效节水农业提升了节水观念。农牧民用水理念逐渐从“要我节水”变为“我要节水”。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等粗放用水方式,农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不久前,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通辽市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就通辽如何处理粮食生产和生态节水关系,推动现代化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副市长韩国武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说,通辽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严格落实生态空间规划,严禁不符合生态功能区规划的各类开发活动。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产品结构,严格按照国家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范围和要求,因地施策压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引导农牧民种植蒙中药材、杂粮杂豆、饲草等低耗水、效益高的作物,尽快扭转玉米“一粮独大”的现状,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坚持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养殖业,重点打造集饲草种储、种源建设、母牛扩繁、疫病防治、规模养殖、精深加工、市场交易于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不断提高肉牛产业综合实力、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做好农业节水大文章。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水资源控制红线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在已建设完成640万亩以浅埋滴灌农业高效节水工程的基础上,再通过一到两年的努力,建成高效节水农业1000万亩以上,年实现节水10亿立方米以上。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阶梯水价、节奖超罚”的目标。三是建设千亿级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巩固提升“科尔沁牛”“通辽黄玉米”“开鲁红干椒”“库伦荞麦”4个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培育打造“扎鲁特草原羊”“科左后旗大米”“科尔沁黄芪”“奈曼小米”“科尔沁塞外红苹果”“科尔沁沙地葡萄”6个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壮大30个农牧业企业品牌,扶持100种品牌农畜产品,力争到2021年,全市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辽市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建功新时代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国内新闻
   第09版:特别报道
   第10版:特别报道
   第11版:特别报道
   第12版:特别报道
   第13版:建功新时代
   第14版:建功新时代
   第16版:建功新时代
   第17版:建功新时代
   第18版:我们在行动
   第19版:我们在行动
   第20版:我们在行动
通辽市:走出缺水地区节水农业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