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上多个国家宣布暂停或限制粮食出口。倘若粮食进口受到疫情冲击,中国的粮食安全是否有保障?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日前表示,我国三大主粮自给率极高,同时社会存量丰富,足以保障14亿人的口粮。我们的饭碗仍端在自己手里。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多国纷纷宣布暂停大米、小麦等粮食出口。一时间关于“全球粮荒”的担忧四起,这一焦虑也不可避免地传导到国内。近日,网上有声音号召网友“空下来去超市买点米,囤3个月的量”,在湖北黄冈、宜昌、鄂州等地不同程度引发抢购粮油现象。对此,当地有关部门纷纷出面辟谣,提醒公众不要再盲目跟风抢米抢油。
诚然,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可能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不过,这并不会对我国造成多大冲击。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目前,我国不仅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事实上,“我们会缺粮”的谣言不值一辩。一方面,我国粮食储备十分充足。根据《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数据,我国储备粮食有9.1亿吨,按照每人每天需要1斤粮食计算,即使不产新粮,现有库存也足够支撑14亿人吃上3年半。更何况,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创纪录的“十五连丰”,近5年都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多公斤,明显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粮食安全平均线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当然,民以食为天,群众重视粮食保障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对此,各地各部门一方面要做好澄清辟谣,让真相跑到谣言前面,对别有用心制造谣言引起混乱的依法从严打击。同时,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粮食物流运输通畅,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此外,对于少数经营者利用疫情防控之机,违背商业道德,违反价格法律法规,借机抬价、串通涨价、以劣充优、囤积居奇等行为,要像前期整治口罩乱涨价一样严厉打击,确保粮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以实际行动传递给公众信心。
对于广大公众来说,也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按需购买、理性消费,不刻意囤积。疫情初期少数地区一度出现抢菜风潮,当时一则来自超市的“温馨提醒”在网上刷屏引发共鸣:“亲爱的顾客,现在,蔬菜不缺;但是,你一抢,就缺了;因此,上级让我们成倍地调货……几天后,你抢的菜太多,吃不完,坏了;我进来的货太多,卖不掉,烂了。我们不要相互折磨,好不好?”同样,盲目抢购粮食,也容易造成结构性短缺的假象,引发供求双方对于市场的误判,给彼此带来不必要的浪费。目前已进入4月,各地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开始增多,倘若因为囤粮过多而导致发霉变质,既影响食品安全,又造成无谓的损失,实在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