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里写道: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
基层调研作为决策前的重要环节,调研真实提出的点子才会客观,因此来不得半点“搞变通”“打折扣”。领导干部如果不真正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就无法得到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就无法听到基层百姓发自内心的呼声,不仅达不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预期,还无形中加重了基层负担,决策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免脱离实际、出现偏差。
当前,一些地方开展调查研究时,出现了“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等走样现象;有的在下基层调研之前提前几天下发文件、出通知、打电话,以便下级单位有充裕时间彩排筹备。基层经过精心导演,调研线路被预先设计好,受访的群众被精心挑选好,甚至连台词也事先打磨好,如此一来,领导见到的情景是经过演练出来的,看到的人物是经过包装过的,听到的成绩是注过水的,最后提出的对策建议也往往成为“无矢之箭”。
调查研究的落脚点在于解决问题。那种“变味”“走形”的调研既不能有效破解基层难题,也寒了基层群众期盼之心。要让调研从实里来到实里去,领导干部就得既要“身入”更要“心至”,坚持“一竿子插到底”,主动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沉下身子接地气、静下心来解剖麻雀。只有多接地气、多说“泥土话”,多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与群众坐在一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
同时,要端正低调作风,不搞风风火火“一窝蜂”式调研,多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赴现场的方式,实实在在察实情、访民情、听真情、找差距、查短板,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协调解决问题,做到悄悄地来、悄悄地去,真正迈开步子、甩开袖子、打开本子进行实打实地调研,让调研真正成为体察民情、洞悉民意、了解实情、引导决策的窗口。
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调查的延续和升华,两者密不可分,更不可顾此失彼、只见其一。领导干部要下足“绣花功”,本着实事求是的调研态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调研方式,对所要调研的问题全面了解,拿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金点子”“千金方”,让调研成为服务人民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