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锣鼓喧天,丝竹盈耳,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忠孝节义的故事在这里粉墨登场,剧情曲折委婉,演员水袖轻舞,观众如痴似醉。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老牛湾镇水门塔村南,远远望去,清代伏龙寺戏台和寺庙建筑群立于杨家川河与水门塔沟交汇处的台地上,东为悬崖陡壁,西临滔滔黄河,南望雄伟的明长城。水门塔沟草木茂盛,山涧泉鸣,似环佩铃响。
在古代,戏台大多建在寺庙对面,坐南向北,对着寺庙正殿。这座古戏台便是坐南朝北,砖木结构,硬山屋顶,垂脊施方形雕花砖,顶部为筒瓦。戏台柱子上的红漆已脱落,戏台山墙上依稀可见某一戏班子在此演出时演员姓名和戏目名称。古寺庙的钟鼓亭、石幢、碑刻等保存完整。寺庙大殿坐北朝南,保存完好。墙上残留的壁画,色彩依然鲜艳。大殿前有一个石碑,上面的碑文十分清晰,由清乾隆年间的举人冯国栋所撰。戏台前、寺院内皆用青石板铺地。
伏龙寺建于清乾隆十五年 (公元1750年),后经战火毁坏,又于乾隆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760年-1761年)重修扩建。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在寺庙山门左侧筑戏台。戏台建筑面积为59.29平方米,寺庙及其配套建筑面积269.1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9.47平方米,占地面积1845平方米。伏龙寺戏台是内蒙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完成抢修加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