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贾厂长和他的21个“娃”

特殊员工们制作的汽车用品出炉。
出勤率百分百。
精益求精。
励志故事里充满感动。
康枝英的母亲也在厂里务工,所以上班期间也能照顾女儿。
贾厂长(后排左五)和他的“娃”们。
对待工作没有丝毫的马虎。
贾祯龙的妻子陈庆梅(左一)教特殊员工裁缝。
思想指导课堂充满欢乐。
贾祯龙(右一)了解“娃”们的生活。
  编者:助残脱贫,决胜小康。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比起健全人无疑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制度保障。发动残疾人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他们将会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力量,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本报记者  怀特乌勒斯  包荭 摄影报道

  5月11日,坐落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庆龙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正式复工复产,21个特殊员工准时到岗。缝纫机的哒哒作响声让整个厂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劲儿。

  看着签到本上写的“黄坤”两个字,厂长贾祯龙露出了微笑,年前还不会写名字的黄坤大有进步了。

  贾祯龙是这21个特殊员工的管理者,也是他们在厂上班期间的“家长”。

  贾祯龙是个富有爱心的人 ,不管哪里有灾有难他都力所能及献出一片爱心,谁家有个困难他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便是贾祯龙的人生信条。

  贵州媳妇陈庆梅上门之后贾祯龙的人生有了新的定位,通过创业带动更多弱势群体就业,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经过一段时间的操持,2004年夫妻俩创业建厂,起初招的员工均是武川县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到2019年时,贾祯龙开始关注残疾人就业问题。

  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要让残疾人脱贫,比起健全人无疑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制度保障。

  2019年9月在县残联的支持下,厂里招收了21个不同程度的残疾人,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49岁。贾祯龙的厂子有一个主厂、两个分厂,其中一个分厂的员工全部由这21个“娃”组成。经过培训给他们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岗位,给他们安排的工种都是裁剪、缝制汽车把套,腰枕、靠枕、垫子等轻巧活儿。

  对贵州巧媳妇来说这些缝纫工作可算是拿手活儿。一针一线、不耐烦地教授着每一个“娃”。而有些“娃”让他激怒的事情也成了家常便饭。“厂里招收他们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过这些问题,但心中有爱这些都不是问题。”正是妻子的这颗包容心成就着贾祯龙的助残事业。

  康枝英是厂里的库房管理员。高位截瘫使她离不开父母的照料。贾厂长就让她的父母也进厂务工,全家在一起不说,生活也有了保障。

  面对这些特殊的员工,除了工作上的指导,心里疏导更重要。每周一贾厂长都给他们上思想指导课。

  “比起正常员工,厂里对这些残疾人要求并不高。21个人加起来工作效率才能顶得上两三个员工,而对他们更多的是提供就业帮扶,让他们自立自强,从中实现自我价值。”贾祯龙追求的不只是企业效益,还有人间大爱。他与妻子愿做一根火柴,拔亮这21个,甚至更多“娃”心中的灯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决战决胜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4版:决战决胜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5版:决战决胜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特刊
   第06版:决战决胜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特刊
   第07版:决战决胜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云上103特刊
   第08版:决战决胜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9版:决战决胜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10版:出彩
   第11版:出彩
   第12版:影像力
贾厂长和他的21个“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