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阿右旗:易地扶贫搬迁圆了他们的“幸福梦”

  □本报记者  刘宏章  实习生  李化冬

  初秋,记者走进阿右旗曼德拉苏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只见一排排新房分布整齐、错落有致。易地搬迁脱贫户潘多才就住在该安置点。潘多才原本是曼德拉苏木呼德呼都格嘎查的贫困户,2016年底,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仅仅花了1万元就住进了80平方米的安置房,新房宽敞明亮,水电路通讯都很完备。此后,潘多才夫妇通过政府联系,到附近的嘎查驼产业基地干起了饲养员工作,夫妇俩每人每月工资达3600元。

  “政府给分配了安置房,我和老伴都就业了,现在享受公益林奖补政策,再加上和老伴在嘎查的驼产业基地上打工,一年的收入加起来有14万元左右,相比原来放牧翻了好几番。”潘多才心满意足地说。据了解,曼德拉苏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安置曼德拉苏木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56人,目前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像潘多才这样的搬迁安置贫困户全部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阿右旗在推进精准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工作来抓,立足旗情实际,将贫困户“挪穷窝、拔穷根”作为落脚点,在巴丹吉林镇、阿拉腾敖包镇、曼德拉苏木和塔木素布拉格苏木共建设4个安置点,并通过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精准帮扶和培育特色产业,不断推进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让全部搬迁户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幸福梦”。

  在巴丹吉林镇一家蒙古族服饰裁缝店里,搬迁脱贫户苏龙格正在精心缝制客户订制的蒙古袍。苏龙格是巴丹吉林镇阿日毛道嘎查牧民,过去她带着女儿四处打工,收入微薄、生活窘迫。2015年她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在巴丹吉林镇有了一套50平方米的安置房。帮扶单位还为她报名参加缝纫专业技能培训,帮着购买缝纫设备,开了一家蒙古族服饰缝纫店。她给店起名叫“苏登高衣乐”蒙古服饰缝纫店,“苏登高衣乐”在蒙古语中意思是“美丽的女人”,自从开店以来,苏龙格开始用手中的针线编织着自己的美丽而幸福的人生。

  “以前打工时租着别人的房子,收入也不稳定,自从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后,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政府还帮助开了裁缝店,现在店里的生意特别好,一年纯收入5到6万元,现在的幸福生活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苏龙格乐呵呵地说。

  在阿拉腾敖包镇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在安置点的查干努如嘎查搬迁脱贫户赵登荣的生活过得特别充实,每天早早起床喂完圈养的几十只羊就到农田里忙农活。“退牧以后全家人响应扶贫搬迁政策来到安置点,住上带水电暖,冬暖夏凉的新房子。现一家三代8口人都享受公益林奖补政策。我还有医保和养老金,有嘎查的产业分红,而且还种着50余亩地,养着50几只羊,年收入少说有十四五万,我能过上今天的好生活都是靠党和政府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赵登荣说。

  阿右旗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通过向旅游环线靠拢、向产业发展带靠拢、向苏木集中区靠拢、向中心村靠拢的选址布局,不仅改善了贫困群众人居条件,也为今后的生活提供产业支撑。据悉,阿右旗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于2017年7月完工,总投资2323万元,涉及全旗7个苏木镇39个嘎查村,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239户460人,同步搬迁99户268人。建设的4个安置点集中安置184户400人,分散安置55户60人。所有搬迁户全部纳入医保、社保范围,纳入社区统一管理,享受生态补偿政策。搬迁户实现就近就医、就近入学,有劳动力家庭有产业,就业稳定,无劳动家庭有入股分红,收入有保障。搬迁户人均收入逐年提高,2019年人均纯收入较搬迁前增加15050元。

  “下一步,我们要聚焦旅游、驼产业等特色产业,继续引导搬迁户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巩固提升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让搬迁户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幸福!”阿右旗发改委工作人员许波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视界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阿右旗:易地扶贫搬迁圆了他们的“幸福梦”
我区保障儿童福利领域就学儿童 秋冬季学期安全复学
角色玩伴乐队玩转夏夜爵士风
游客们“拍了拍”锡林郭勒大草原
118个文旅服务推广平台 带您畅游内蒙古
黄河第4号洪水进入内蒙古段
​第四届内蒙古农村牧区 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举行
玉泉区:让文明节俭用餐蔚然成风
中国邮政捐赠纪念邮折致敬抗疫先锋
邬娟女:圆了两个梦 此生没遗憾
库布其沙漠今年生态补水5000万立方米
内蒙古现有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