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红山,钟灵毓秀。赤峰学院就坐落于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发祥地——赤峰市。走进赤峰学院,“经世致用,立己达人”的石刻校训,把赤峰学院“厚德博学、务实创新、开放包容、勤勉奋进”的大学精神彰显无遗。赤峰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多学科、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近年来,学校秉承“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牢牢把握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分类发展的机遇,坚持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区域性应用型综合大学的育人品牌正在形成。
目标:向实用型大学转型发展
近年来,在自治区、赤峰市两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赤峰学院抢抓机遇,励精图治,围绕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转型发展,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奋斗,学校转型发展的成效已经显现。2016年,学校被确立为全区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同时被列入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
为了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方位推进转型发展工作,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总体工作方案和推进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项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几年来,学校通过强基础、建平台,强应用、补短板,强师资、重管理,强投入、促改革等系列措施,各项目标任务扎实有序推进,并取得了实质效果。目前,学校建设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已经确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强烈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够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已经明确,与赤峰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对接的专业体系正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基本建立,科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办学特色日益彰显,符合地方高校办学规律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建设之路愈发稳健扎实。
2020年是赤峰学院转型改革的验收之年,到2020年底,学校将如期完成10个方面的17项主要任务和7项重点项目,届时,转型发展试点的引领示范作用将深度显现。
优化:打造应用性学科专业结构
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人才与需求的契合度,赤峰学院紧密围绕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需要,持续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发力,不断优化学科布局,牢牢把握国家“双一流”建设机遇,制定出台了《赤峰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赤峰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学科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确定了突出应用、转型发展,注重特色、重点发展,交叉融合、跨越发展,分层统筹、错位发展,绩效推进、内涵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启动了“赤峰学院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工程”,通过“三个类型、三个层次、两个制度、两个体系”的“3322”模式,构建以应用学科为重点、以基础学科为支撑、以优势特色学科为牵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加大专业调整改造的力度,实施“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瞄准地方新兴战略产业、特色产业及重点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积极融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对现有专业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构建了文史类、师范类、医学类、理工类、经管类和艺体类六大学科专业板块,明确了各专业板块的发展思路和路径。同时,学校积极落实专业准入退出机制,以六大专业板块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的动态调整和改造,停招缓招了部分专业,紧密围绕赤峰市产业结构,瞄准地方新兴战略产业、特色产业及重点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增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环境设计等理科新型应用型专业等。
经过调整和重构,目前,学校的学科结构日趋合理,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内生发展动力不断提升,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升华:大力推进产教融合
为更好地服务赤峰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着“开门开放”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等协同育人机制,有效增强了办学活力,提高了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大力开拓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的专业共建项目,先后与赤峰富龙集团、安博集团、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扶诚金融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专业合作,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符合企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现有校企合作专业15个,校企合作专业学生2496人。其中,与清华大学和赤峰富龙热力集团合作开办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采取“校—校—企”合作的方式,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使学校首次实现一本招生,已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同时,学校探索行业学院新模式,积极筹备组建计算机大数据行业学院、微电子行业学院、供热燃气行业学院等行业学院。在校地合作方面,学校先后与赤峰市红山区、克什克腾旗、赤峰市环保局等政府和部门签署了“校地全面合作框架协议”。2020年上半年,学校又与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山物流园区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科研攻关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
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重新修订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模块化设置课程,注重夯实基础。开设实践创新学期,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应用能力培养。学校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拓展,目前,已拥有教师教育实习基地216个,非教师教育类专业实习基地328个,实践教学条件持续改善,投入1.2亿元,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的实验实训大楼即将竣工投入使用。2018年,学校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教育”和“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大胆推行改革,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落脚:科技创新打造区域性社会经济服务智库
为赤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办赤峰人民满意的大学”,这是几代学院人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国家赋予地方高校的神圣职责。赤峰学院牢牢把握立足赤峰、面向全区、辐射周边的服务定位,以提升科研实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坚持应用性研究的科研导向,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科研服务地方项目研究,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政策咨询,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校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先后向地方企事业单位、农村牧区派出科技特派员203名,帮助解决生产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共资助科研服务地方项目85项,资助经费200余万元。2018年,学校制定了《赤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为落实这一《意见》,以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学院启动了“赤峰学院服务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应用项目”,立项课题72项,合作单位100余家,项目研究范围涉及文化、旅游、经济、农业、牧业、生态、医疗、化工、机械等领域,共资助经费2000万元,项目合作单位配套经费1622.2万元,科研经费总额3622.2万元。同时,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升,一批批优秀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秦立金博士团队的“赤峰市设施蔬菜土传病害快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研发与应用”课题获准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获得资金500万元。通过此项目已经培训赤峰地区技术人员和种植户1165人,试验示范2万亩,辐射周边5万亩,增产20%以上。曹洪玉教授团队的制备再生PE地膜技术,通过技术许可、转让方式,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获得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立项,获得资金支持2100万元。
目前,学校拥有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自治区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校级研究机构5个,二级单位研究机构35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0个,研究领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区域性社会经济服务智库功能明显。
当风轻借力,一举上高台。以转型发展为契机,赤峰学院正朝着建设赤峰大学和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宏伟征程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