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忙趁东风

放纸鸢

《春瑦纸鸢图》。
  

  □郑学富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写了一群儿童在清明节放风筝的欢快心情。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春瑦帋鸢图》描绘了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

  风筝,古时称“鸢”,当时为木质所造,发明者为墨子。唐宋时期,清明节放风筝很盛行。当时有人在风筝上装有弦和笛,放飞时风吹发出响声,还有人在风筝上安装灯笼或小彩灯,夜晚风筝升空时,就像是闪烁的星星,因此也被称之为“神灯”。

  如唐代诗人高骈的《风筝》诗曰:“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明清时期,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帝京岁时纪胜》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游艺活动,还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放风筝的时候,会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病症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飞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也就代表着所有的疾病、晦气远离自己而去了,故又叫“放断鹞”。《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春瑦帋鸢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是齐白石《石门二十四景》之一。画家以写意的手法,描绘了峭壁山石一片葱绿,旁边一树冠枝繁叶茂,绿树翠风,生机勃勃。山石之上,一红衣少年手中的风筝已飘向高高的空中,一褐衣老者似在指导少儿放风筝。上有题识:“仰观万丈落儒冠,一线欲飞云际寒。不见木鸢天上去,诸君尘世未曾看。”

  1910年,湘潭名士胡廉石把自己住在石门附近的景色,请王仲言拟定了24个题目,再委托齐白石按题作画。齐白石精心构思,换了几次稿,花去3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石门二十四景》这组作品。《白石老人自述》一书记录了创作过程,说:“廉石和仲言,都说我远游归来,画的境界,比以前扩展得多了。”

  生活中最平常的风景、最简单的事物、最普通的生活小事在齐白石的笔下妙趣横生,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珍贵的史前玉蚕
放纸鸢
喜鹊登梅又一春
59年前的丹顶鹤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