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已经有半个月的时间了,其中特别提到,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以往临期食品的处理是不少商家面临的难题,不过如今,这些临期食品不但不愁销,还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商业里的“临期”往往是一个与库存、折耗紧密相连的消极性概念。然而现在人们对食品“保质期”有了新的认知: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而是保质期限临近,商家为了避免临期食品变成过期食品,通过低价促销的商品。对于商家,临期食品市场的出现,显然是一种盘活企业库存、加快资金周转、变可能浪费为现实价值的有效止损,也破解了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经营难题;对于消费者,临期食品市场满足了其对商品性价比的追求。临期食品变成热门生意,是商品市场渐趋成熟的一种表现,更是市场在发挥自我调节能力的凸显。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即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市场也达到了几百亿元的市场规模。敏锐的创业者早已发现了这一商机,从夫妻店的小生意到连锁线下零售店,再到淘宝、拼多多临期食品折扣店……临期食品正逐渐形成产业链,在高呼消费升级的时代成为大有可为的热门生意。
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是一桩多方共赢的好事,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临期食品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比如有商家并不标明商品的原价、折扣信息;有的临期食品甚至并没有给消费者多少优惠,一些商家打出打折的广告,却没有为消费者优惠多少,背后原因就在于信息不透明,消费者的知情权也没能得到相应保障。另外,有的价格打折的临期食品,食品安全也“打折”,如有一些临期食品储存条件不好,影响了保质期,临期食品成了问题食品,这也带来了食品安全隐患。好事要做好,亟须精准有力的监管跟上,完善相关政策、弥补监管空白,既要“盘活”又要管好,如此方能将临期食品的生意持续做大做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无论临期食品市场如何热门,保障食品质量,确保民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都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对于不法商家借机弄虚作假、以次充好、隐瞒食品信息、翻新销售过期食品等行为,必须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