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达古拉:走上“粮饲兼顾 种养结合”的致富路

包达古拉和孙子孙女在一起。
包达古拉在清理圈舍。
  □本报记者  郭洪申  通讯员  赵文嘉

  “现在赶上了好时代!家里有70多头基础母牛,一年仅牛犊就能出栏30多头,日子是越过越美啦!”怀抱小孙子的包达古拉开心地说。

  包达古拉是通辽市科左后旗巴嘎塔拉苏木布日敦嘎查的一名普通的蒙古族妇女,也是一名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多年来,她勤劳能干、助人为乐,凭着自己积累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带动村民发展养殖业、制做奶制品,拓宽增收渠道,走上致富路。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最美家庭”、通辽市“三八红旗手”。

  包达古拉介绍,以前家里地少,经济条件不好,儿子文宝刚初中毕业就辍学了。一直到2008年,家里的全部财产就是住了15年的两间土坯房、几亩口粮地和两头牛。后来,参加了苏木政府举办的奶制品培训班,学来了制作经验,她就在母牛产犊后挤奶做奶制品,然后骑摩托车到附近的集市上去卖。因为她做的奶豆腐好吃又纯正, 基本上早上6点出门,7点就能全部售完。从嘎查到集市有30多公里,起初因为交通不便,奶制品的销量并不高。后来村里通了水泥路,奶制品运输便利了,成本也降低了,达古拉便扩大了生产规模。奶制品的畅销让她意识到或许养牛是走向致富之路。2009年,苏木政府包村干部看到包达古拉积极肯干,就帮助她联系信用社,协调贷款买了12头小公牛。2010年,他们将12头公牛全部卖出,还了贷款,用挣来的钱买了几头基础母牛,至今已经发展成70多头。

  随着牛越来越多,牛奶产量也逐渐增多,包达古拉的奶制品生意也逐渐扩大规模。为了不让产犊的母牛掉膘,包达古拉又种了40多亩青贮玉米。近几年,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她家的牛越养越多,家里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她除了自己的50多亩“红本地”,又承包了50多亩土地发展种植业,实现了“粮饲兼顾,种养结合”的想法。

  “我儿子儿媳都非常能干,儿媳是个大学生,学习能力强,她现在做奶制品已经很厉害了。”2014年,儿子结婚,她将制作奶制品的技术教给了儿媳,家里的奶制品生意也愈发红火。

  包达古拉是个热心肠,村民们看到包达古拉挣了钱, 纷纷来她家取经,附近村的人也常常慕名而来向她学习制作奶制品。她也不吝啬,但凡谁家想养牛做奶制品,她都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他们。现在,仅本村就有30多户人家在她的带领下做起了奶制品生意。

  这两年,包达古拉和丈夫年纪大了,就把家里的活计交给了儿子和儿媳。谈起今后的打算,文宝信心满满地说:“除了养牛,我还琢磨着把奶制品生意做的更大一些,注册个商标,上快手上去卖,生意一定会更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7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09版:生态环保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收藏
赵洪民:“生活越来越好,浑身充满干劲儿!”
白阿拉坦巴根:过上“羊”眉吐气的新生活
包达古拉:走上“粮饲兼顾 种养结合”的致富路
德木其格:脱贫不忘党恩 主动退出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