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梦祭汨罗江

  □陆文学

  一

  又到端午节。望窗外,曙色苍茫,晨星寥落。窗前溢满刺梅的浓香。

  对于我,这是一年中少有的令人沉湎的日子,每年,在这一天的前夜,都有一个漂泊的灵魂敲打着我的梦。

  梦回千年。在汨罗江畔,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给汨罗江注入了灵魂。与他的灵魂相伴的,还有他用心谱写的一篇篇流芳百世的惊天之作。

  忠言直谏却不被采纳。国破家亡却又无能为力。翻滚的汨罗江水鞭笞着岩石,岸边的巨风狠命地摇拽着树枝。屈原屹立在汨罗江畔,回望着这本属楚国的大好河山,眼里满是留念,满是不舍。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似乎连它们都想留住屈原,留住这一个经天纬地之才。可惜它们不能改变那个妒贤嫉能的社会。是那滚滚的汨罗江挽住了他的灵魂。

  从此,汨罗江成为一个不朽灵魂的最好见证,汨罗江,成为一道历史的悲凉风景线。

  二

  屈原,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正值大好年华为什么却要抱石沉江?为什么他不能像商鞅一样离开祖国另觅伯乐?为什么他无法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忍辱再兴楚国?

  因为他比商鞅更有爱,因为他比勾践更孤独,因为他是捧心的赤子。“桔逾淮而北为枳,受命不迁。”既生于南,扎根于南方的土地,再到北方也只是满腔苦涩。受命不迁,不是天命,不是王命,是使命,是扎根于血脉中的爱恋,是欲剪还乱的深情。只有这里,才能将生活的始与终交汇。

  驾飞龙,扬云旗,鸣玉鸾,麾蛟龙,屈子正要远去,偶一瞥那熟悉的土地,顿时仆人悲伤马儿感怀,再也无法挪动一步。这时才明白,最是惊鸿一瞥,才是爱最大的残酷,因为望了,就再也放不下了,纵使死了,也要把自己深埋在这里;只有在这里,屈原才能安睡。

  “世溷浊而不分”“芳与泽其杂糅。”曾经视为知己的灵修如今不纳直谏,不察臣下,惟小人之言信之。少年得志的屈原用一片壮国的理想抱负,满腔利民的强国热情,宵衣旰食,内事外交,竟抵不过佞臣几句谗言,抵不过贵族们的欲加之罪,抵不过君王凉薄的信任。屈原一个人,被刻意孤立的一个人,被赶出了权力中心又如何,黯然一时孤独行走又如何?依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还是屈原。

  他的姐姐劝他“并举而好朋”与其他贵族结党固权时,他“茕独不予听”;当渔父劝他“随其流,扬其波”,顺应时代政潮时,他宁愿行吟泽畔,把自己的哀怨说与天地;他独立又忧患,孤独又清醒,这样的屈原,怎么能同世俗和解,怎么能浊于俗世呢?

  悲哀的刹那凝结成一段永恒的璀璨,短暂的寂寞谱写了不朽的篇章。“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屈原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走出了“小我”。他是歌唱这个民族、土地和国家的诗人。一句感叹,勾起人们对屈原的多少追忆和思索。

  难道,只有端午节,我们才能想起这位投江的夫子吗?

  三

  屈原毅然自沉,造就了历史长河中一座永难泯灭的精神丰碑。

  从公元前278年的那个初夏开始,“屈原”两个字便代表了一种精神标本。孤高的屈原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鲜活印记。而《离骚》《橘颂》《涉江》等不朽的篇目,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精神导师或心灵驿站。

  屈原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爱国精神。今天,中国传统文化血脉中的屈原精神,在历史的沉淀中应该不断升华,它传承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时代禀赋,不但应该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更为优秀的品质,而且这些更应该升华为自觉的公民意识。

  屈原精神的永恒魅力,更在于坚持真理。从政期间,屈原坚持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等美政思想,“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了坚持真理的的无私无畏。流浪后,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铭志,鼓励自己。同时,在流放期间他还写就了《天问》,连向苍天提出 172 个问题,再次表现了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屈原的经历是悲惨的,但屈原精神永远是伟大的。后人纪念屈原,不仅因为敬仰这位爱国知识分子救国济民的忠贞情怀,还震撼于他对生死的态度。屈原选择了死,但在对生命的反思和选择中,他把一个血肉之躯对生命的眷恋和执着,统统凝聚和积淀在忧国忧民的情感中。他提出的死亡的命题反复锤炼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魂,使心灵担负起整个生存的重量。

  屈原宁肯选择死,而不选择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楚辞·渔父》)他的选择是自我意识的充分表达,是一种理性的情感抉择。他第一个以古典的中国方式尖锐地提出人性的问题——“我值得活着么?”

  晨光熹微。我翻出尘封的《离骚》,沐浴更衣,认真诵读,让清新雅致的古韵洗涤浮躁的精神,用清明坦荡的忧思敲打麻木的神经,用理想人性之光提醒曾有的迟钝。我反复默读屈原的诗,以敬祭文字背后的屈原。是那些悲怆的文字支撑着中国一代代文人们的脊梁。在 21 世纪的今天,在沐浴了一代伟大文豪的光辉和荣耀之后,在吃过几个粽子擦干嘴唇的那一刻,我更加感觉到滞留于唇边的苦,更加咀嚼出那种无人替代的隐隐的痛。

  愿端午节那万千竞渡的龙舟,能够多承载些屈原的精神,愿每家门楣上那抚风而叹的艾蒿,能够多驱散些人世间的“五毒”。

  端午节,只为伊人留香。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论道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07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12版:收藏
梦祭汨罗江
沉默有声(三章)
儿童诗二首
转场中的文坛游牧人
簪朵榴花过端午
我在端午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