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稻田插秧节乐享农耕趣事 秋赏五角枫拥抱田园风光

兴安盟广袤田畴呈现新型经济业态

  本报兴安7月11日电  (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通讯员  李雪)作为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和党的民族自治制度最早实践地,拥有深厚红色底蕴的兴安盟,培植红色旅游资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谋篇,借项目布局,摘穷帽拔穷根,实现了从老少边穷地区到北疆明珠的华丽蜕变。

  盛夏,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绿油油的稻苗在成片的稻田内拔节生长。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通过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水稻产业、设施农业和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稻米之乡和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义勒力特镇黄家店嘎查村民李红臣有着20多年的水稻种植经验。今年年初,他与当地的明武水稻合作社签订了75亩水稻订单,预计每亩地可收入2000块钱左右,一年净赚10多万元。“自从发展水稻产业,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了,希望这个产业发展的越来越好,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富裕。”李红臣笑着说。

  在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牛舍内,一头头健硕的安格斯肉牛悠闲地吃着草料,工人赵成正在清理着牛舍。赵成自从来这里工作后,每月除了拿到工资,还能享受资产收益分红。

  2018年以来,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京蒙扶贫协作项目4项,总投资4650万元发展肉牛产业。通过实施资产收益、放母收犊、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多种农企利益联结模式机制,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在京蒙扶贫协作中,兴安盟5个国贫旗县市由北京市5个区对口帮扶,仅2019年就有8家北京企业落地兴安盟,完成投资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2133人。

  产业兴,农民富。兴安盟把产业作为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多头叠加、项目多方捆绑、产业多重覆盖等办法,创造性地开展了“菜单式”“托管式”“资产收益式”等产业扶贫模式,实现到户产业施策全覆盖,激发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产业壮大很关键,它不仅是就业岗位和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渠道,更是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最佳衔接点。”兴安盟扶贫办主任王海英说,只有产业真正的兴旺起来,才能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业的高质高效,农牧区的宜居宜业,农牧民的富足安稳。

  据统计,从2012年到2020年,兴安盟投入扶贫资金120亿元,形成扶贫资产84亿元,人均收入增至12574元。目前,兴安盟持续推进大米品牌、玉米精深加工、肉牛全产业链体系及全国高端奶业生产基地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着力培育发展本土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农村新型经济业态,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特色小镇陆续强化建设,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元素不断增多,带动了全盟乡村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兴安盟常务副盟长姜天虎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5版:论道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地方盟市
兴安盟广袤田畴呈现新型经济业态
赤峰市 万达创业孵化基地入选 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呼和浩特市 北京专家 参与攻克过敏性疾病
福利园区乐融融
鄂尔多斯市 润能一号变电站项目开工
通辽市第五中学 海洋图书馆揭牌
乌兰察布市 政法教育线索查结率 达84.1%
退休民警李永强:5年义务磨刀4万多件
我为群众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