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院市合作为巴彦淖尔农牧业注入科技强“芯”

  □本报记者  韩雪茹

  7月16日、17日,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的专家们头顶烈日、脚踩泥土,为参加2021年度院市科技合作项目中期检查暨会场观摩的人员及周边的农牧民讲解着农牧业新技术、新进展。大家在田间地头享受了一场科技盛宴。

  如何提高大棚的种植效益?“大棚‘早春茬甜瓜+秋延后番茄豆角辣椒’一年两茬栽培模式能有效解决倒春寒频发导致的早春甜瓜受冷冻害、秋延后茬采收期短等问题,实现提早上市和秋延后栽培产量增加,亩均可增收3000元左右……”研究员姜伟给出答案。

  如何让白茫茫的盐碱地变身米粮川?副研究员景宇鹏通过集成精准滴灌水盐调控技术、盐碱地原土造林栽植模式、适时适量施肥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关键技术措施,构建适合于河套地区的精准滴灌水盐调控盐碱地原土造林技术,并开展示范、培训和技术指导。

  如何选育出集多羔、高产肉、增重速度快的超高繁殖力肉羊新品系?刘永斌研究员的团队以巴彦淖尔地区养殖的主要肉羊品种为基础,开展生产性能测定,收集血液进行基因组分析,掌握性状相关分子标记,构建品种特异的分子标记数据库,建设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种羊追溯系统。

  ……

  农牧业科技要为农牧、强农牧。附近的农牧民闻风赶来,驻足聆听。

  “以前老人们讲,没文化只能去种地。现在我们讲,没文化种不好地。村里人需要技术,也渴望技术。你看,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我们的大棚年年丰收,腰包也越来越鼓。”杭锦后旗三道桥镇和平村党支部书记田有凤乐呵呵地说。

  特色果蔬提质增效生产技术示范、籽用西葫芦新品种“金地系列”绿色高效应用与推广、小麦新品种巴麦13号示范、向日葵扩行降密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肉羊二元三元杂交技术示范、沿黄灌区耕地保育与盐碱地治理技术示范……农牧业科技攻克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一项项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为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装上动力澎湃的引擎。

  2018年,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与巴彦淖尔市签订了《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农牧业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农牧业科技领域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通过“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技术服务企业”的模式,将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的科学技术、人才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融入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河套大地上推广应用了一系列优良新品种和增产增效新技术,促进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巴彦淖尔市也把同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的合作作为推动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联动,推动成果的落地转化。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理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各个要素的脉络,院市合作硕果累累:以向日葵全程机械化作业为核心,实现从品种筛选、合理密植到农机农艺相配套的技术集成,促进新品种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应用进程;针对向日葵、小麦、玉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品种单一、地膜过量使用、利用率低、标准化种植水平和普及程度较低、病虫害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普及不够等问题,对项目实施地核心示范区进行科学设置,培育新品种、建立新模式;重点开展向日葵有害生物防治、除草剂减施等技术,以及标准化的植保器械、药剂和精准、安全、规范、轻简化的植保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解决根结线虫制约设施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绵羊集约化养殖过程中选种和配种难、杂交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程度低、成本高、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

  院市合作,让科技成果找到了“娘家”。参与项目的科技人员纷纷表示,农牧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不能仅仅写在论文里,而要面向农村牧区,把科技力量转化为现代农牧业发展第一推动力,为农牧民谋福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云上103
   第05版:特刊
   第06版:乡村振兴
   第07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8版:特刊
〖播报〗
院市合作为巴彦淖尔农牧业注入科技强“芯”
科技创新 助力乡村振兴
夏管正当时
努力走出 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产业帮扶让巴林左旗大变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