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纵横阡陌似江南

——黄河纪行⑥
  □林子

  夏秋之交的河套平原上,青黄交织,一派丰收景象。纵横交错的条条灌渠在广阔的平原上描绘了优美的几何图形。

  九曲黄河十八弯,最大一弯在河套。在贺兰山脚下,黄河先是向东北流,继而向东流,再折向南流,形成了马蹄形大弯,其周边地区被形象地称为“河套”。

  河套主要分两块,狼山以南为后套平原,大青山以南为土默川平原。后套平原,也称巴彦淖尔平原,在磴口至包头西山嘴之间,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但降水稀少,自古以来靠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土默川平原,因明清时为土默特部居地而得名,又称前套平原或呼和浩特平原。西起包头乌不拉沟口,东至蛮汉山,北靠大青山,南抵黄河及和林格尔黄土丘陵,是一片沃野之地,黄河一级支流大黑河蜿蜒其中。

  黄河流入河套平原后,在今磴口县的补隆淖西北分为南北两个河道,南河道为次河道,即现在的河道,北河道为主河道,叫乌加河。那时的黄河,沿着阴山脚下缓缓东流,通过色尔腾山和乌拉山之间的山间盆地——明安川,从包头昆都仑河转头向南。

  其实,在平静的河流下,地壳运动从未停止。资料显示,阴山山脉一直在上升,河套平原持续下陷。于是,到了清朝初期,乌梁素海区域超出了黄河流淌的高度,河流在此受阻,无法东流,于是转弯向南,形成了一段北南走向的河道。这是黄河在这里的第一次改道。

  同时,在河套西北部,阴山与贺兰山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缺口,这个缺口形成了一个西风通道。特别是乌兰布和沙漠的风沙长年入侵和挤压黄河河道,加上狼山山洪频发,大量山石滚落、堆积,使乌加河河床持续提升,最终于1850年乌加河被堵塞15公里,使北河道断流。黄河主流流向南河道,黄河第二次改道。

  黄河两次改道,成因在于阴山。

  古老的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中部和河北省北部,由大青山、色尔腾山、乌拉山、狼山等组成,呈东西走向。山脉最大特点是南北两坡不对称,南坡断层下陷,直落1000米,降至河套平原,北坡和缓,逐渐隐没于内蒙古高原。阴山山脉处于温带半干旱区,是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山脉南北降水、气温、风力等都有很大差异,山脉以南是富饶的河套平原,山脉以北是内蒙古典型草原和沙漠、戈壁。阴山作为北部重要的天然屏障,保护着我国西北、华北的生态安全。

  黄河的两次改道,造就了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河套平原东端。乌拉山南麓气候干旱,长年不断的西风裹挟着风沙一路东行,而乌梁素海却静静卧在这里。据史料记载,一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草原。由于黄河第一次改道,东流受阻,急转南下,在这里冲出了一片大洼地,形成了积水洼,这就是乌梁素海的前身。水洼岸边长满了红柳,于是当时人们称之为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后来,随着河套灌溉规模的扩大,已经废弃的乌加河故道成了天然的退水通道。各大渠道退水都经此汇入乌梁素海,加之黄河经常洪水泛滥,使乌梁素海最终成“海”。

  乌梁素海己成为内蒙古西部天然屏障,重要的生态坐标。它西有腾格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且三大沙漠年年向东滚动。因为有了乌梁素海,使沙漠止步于包头以西,让周围的一切因其而改变。在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相互依存、共融共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黄河从磴口县的巴彦高勒流入平原,到清水河县喇嘛湾出境,长550公里,河道逶迤,河曲发达,河床坡度小,水流平稳,利于农田灌溉。早在秦代,这里开始屯兵移民,引黄河水灌溉农田。汉武帝时设朔方郡和五原郡,后又置云中郡、定襄郡,郡下设县,内地移民纷纷跟进,当时引黄灌溉发展迅速,农业呈繁荣景象。此后,河套地区成为中原王朝与草原游牧政权反复争夺、拉锯的地方,使这一带在农区、牧区之间交错、变换。南北朝时期,呈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壮美的自然风光。两千多年来,但凡出现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河套地区农业就会出现开发热潮。

  元明时期,河套地区变成草原畜牧业区。到了清代中后期,山西、陕西移民“走西口”,河套平原成了他们最先落脚地和农业开垦区,推动了新一轮灌溉农业的发展。到了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至1908年),引黄灌溉己成规模,建成了永济渠、长济渠等八大灌渠,灌溉农田达到300万亩,河套平原成了我国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

  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将军屯兵于此,兴修水利,成果斐然。然而,由于缺少规划,渠系紊乱,无坝自流,常常是旱时水不进渠,汛时泛滥成灾。

  新中国成立后,河套灌溉农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期。1961年建成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这是河套水利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工程建在黄河上游干流上,位于河套平原和乌兰布和沙漠交界处。这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防凌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全长309米,形成了总干渠的有坝自流,结束了河套平原无坝自流灌溉的历史。

  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没,大力推动了河套灌渠发展。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河套地区不断进行灌溉系统建设,现己形成500多公里的总干渠,灌水干渠5道,排水干渠13道,支、斗、毛渠成龙配套,纵横交错,从根本上解决了河套平原1000多万亩引黄灌溉问题。创造性地变黄河水害为宝贵的水利资源,形成了名扬天下的“塞上粮仓”。

  今天的河套平原,渠网纵横,绿荫绰绰,瓜果飘香,充满着勃勃生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草原号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丰收的歌谣
纵横阡陌似江南
落在山腰的红云彩
秋韵
随麦子四季起舞
毛忽洞寻“宝”
塞外 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