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湿地的脸,变了

  □本报记者  许晓岚  张慧玲  

  霍晓庆  包荭

  15年前,黑白的记忆。

  黄河九曲,从宁夏甫一进入阿拉善盟,“山门”之处,寸草不生,光秃秃的黄河岸边矗立着一座座十几米高的煤堆,一旁,是一个个泛着灰白的几米高的煤渣堆。黑的,白的,人们的记忆停留在这两个颜色上。

  15年后,绿色成为一种信仰。

  同为黄河入蒙的“山门”,由于阿拉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再不是曾经“黄脸婆”的样子——秋日的暖阳下,湿地公园最常见的芦苇,一片连着一片,风阵阵吹来,婆娑起舞、摇曳生姿。脚下,半米多高的沙蒿也在努力伸展着腰肢,渴望被看见。这里,湿地率达到37.05%。

  经历了15个春夏,这一片湿地的容颜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改变。人们执着坚守、不懈治理,这里由“黑白森林”变成了一个绿野家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者,芦苇也。“在阿拉善境内,黄河从南向北流,共6.5公里,我们在全部岸线都种植了芦苇。”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林水局湿地办主任王铁坤说。

  阿拉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东部,西接110国道,北连乌海市,南邻宁夏。整个湿地公园是南北向的一个狭长地带,处在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两屏三带”生态格局的北方防沙带。

  自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初步形成以盐化工、煤化工为重点产业的高科技园区。但同时,黄河流域湿地面积萎缩,蓄洪能力降低,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也带来了威胁。“湿地越来越丑了。”人们如是说。

  作为阿拉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者,王铁坤见证了她容颜的转变。

  2005年,为了保护黄河和生态缓冲带,从建设开发区“绿肺”出发,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筹资金3054万元,开始了艰难的企业搬迁和清退工作。湿地公园范围内的7家企业被关停并进行转移搬迁,共腾退清理面积121公顷。同时,大力实施“退耕还湿”,对湿地公园范围内21户农牧民进行了补偿安置,完成退耕还湿面积22.5公顷。

  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了阿拉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试点建设工作。

  2011年,湿地公园建设工程立项。同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筹资金3300万元,清理黄河岸边各类垃圾、弃土,恢复湿地面积40公顷,恢复植被面积40公顷。

  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阿拉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续建方案,建设内容包括保护与管理、恢复、科研监测、科普宣教、基础设施5大工程。

  2018年6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完成确界立标工作,并设置了监测中心和气象监测点,完成腾退还湿地面积155公顷。

  2018年12月,阿拉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并授牌。

  “治理以后,植被生态恢复了,湿地变得越来越美了。”照看了湿地11年的护林员杨玉忠说,“往南看可以看到宁夏,黄河对面就是乌海。以前这里有一条运煤专线,治理以后,这片地属于保育区。”

  跟随着飘荡的芦花,沿黄河向北走,就到了一个小木屋——观鸟屋。这样的观鸟屋一共有两个,在候鸟来“度假”的时候,人们可以登上小木屋观看它们憨态可掬的样子。来这里做客的候鸟有中华秋沙鸭、遗鸥等29种重点保护鸟类。

  近10年以来,阿拉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有效提升了黄河沿岸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来此栖息的鸟类数量明显增加。在此栖息、觅食的国家一级保护水禽黑鹳的种群数量逐年增长。

  小木屋再向北,是又一个观测点。在这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的四合木静静地“趴”在地上,它因为独特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保护。除了四合木,这里还有蒙古扁桃、沙冬青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

  顺流而下,最后一站是复垦区,曾经这里都是工业企业。企业被清退后,堆积在这里的煤渣被推平,再覆盖上35厘米的砂石,开始种植植物。如今,已长出68公顷的花棒。

  “我们在不断观察。”王铁坤说,“一是看这里能不能长植物,再看有没有水土流失,■下转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出彩
   第05版:出彩
   第06版:要闻·广告
   第07版:公告
   第08版:公告
   第09版:公告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视界
   第12版:草原号
习近平将出席亚太经合组织 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中共中央将于12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湿地的脸,变了
王莉霞对强降雪抗灾救灾工作 进行跟进调度部署
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十七次常委会议召开
通辽市: 努力把雪灾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
扎鲁特旗农牧民积极抗灾自救
清雪保畅
架起心灵相通的桥梁
驰援通辽
我区出台多项抗灾救灾措施稳定农牧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