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门峡到小浪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黄河治理开发的探路过程。
渭河是黄河家族的长子,水量、沙量均居黄河支流首位。黄河有了渭河汇入,声势大增,滔滔河水,挟沙裹浪,浩浩荡荡一路向东,径直奔三门峡而去。
三门峡,因三门峡水利工程而名扬天下。此地是豫晋陕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带,西接华山、北望中条山、南连崤山、东临洛阳。2019年11月8日,从渭河入黄口下行一百公里,我们来到了三门峡库区。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这是一个标志性工程。在三门峡工程展览馆我们了解到,新中国建国伊始,千头万绪、百废待兴,这样一个项目是国家大事,中央寄予厚望。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大项目中唯一的水利工程,表明了中央要把黄河事情办好的决心和魄力。由此,敲响了新中国治黄的开台锣鼓。
三门峡工程因座落于三门峡市城北而得名。工程北邻山西,西接陕西,处于黄河中游下段,位于中条山和秦岭余脉崤山之间的晋豫峡谷中。工程控制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占黄河全流域面积的91%,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是一项根治黄河的工程。1957年4月开工建设,1961年工程全面峻工。
三门峡工程是中国几千年治河史上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节节蓄水,分段拦沙”,修建了以三门峡工程为代表的大批水利工程,洪水、泥沙得到了有效控制,来沙量、洪水量均明显减少,有效保障了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下游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种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功不可没。
三门峡工程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治黄最早的探路工程,历经6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保护着冀、豫、鲁、皖、苏五省2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已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其经验和教训都成了后来治黄不可多得的资源和宝贵财富,值得珍惜、借鉴。
三门峡工程在上,小浪底工程在下;三门峡工程在先,小浪底工程在后。三门峡工程的经验和教训,成就了小浪底工程,小浪底工程是三门峡工程的逻辑延续。
1994年,国家开工建设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这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控制流域面积69万平方公里,2001年工程峻工。工程座落在三门峡工程下游130公里、洛阳北40公里处的黄河干流上,因右岸为河南孟津小浪底村而得名。工程处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南为崤山余脉邙山,北为太行山支脉王屋山。
小浪底工程的最大功能,是实施“人工扰沙”。即借助河水已有的势能,辅之以人工扰动河床土质,促进河床泥沙启动,实现河床下切,输沙入海。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人工搅动,让库底淤沙上浮,使其与自然水流一起下泻,从而达到清淤输沙的目的。在小浪底工程现场,我们看到滚滚泥流从泄沙闸孔喷涌而出,像一条条黑黄色的泥龙跃出龙门,汹涌澎湃,狂奔而去。小浪底工程给了下游河床强烈冲刷,淤泥洪水大幅下降,河槽过洪能力迅速增大,这个突出特点,从根本上弥补了三门峡工程存在的设计缺欠。
这是个关键性工程。工程建成后,有效地控制了黄河洪水,使黄河下游花园口一带防洪标准由过去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作为承上启下,控制下游水沙的关键,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控制了黄河输沙量,可带泥沙78亿吨,相当于20年下游河床不会淤积抬高;二是给下游河床带来强烈冲刷,河槽过洪能力迅速增大,逐步恢复了河道主槽排洪输沙功能。
小浪底工程和三门峡工程互为补充,使黄河现阶段脱离了“生存险境”,治黄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即由被动地控制水沙变为“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但要看到,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淤满后,若无后续控制性骨干工程跟进,新的问题随之将至。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黄河的保护、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
如今的三门峡、小浪底,湖光山色,峡出平湖,风景秀丽,碧波荡漾。临河远眺,青山巍巍、大河涛涛,雄浑浩荡与秀美俏丽尽收眼底,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沿黄山水画卷,古老的黄河容光焕发。
黄河中游历史文化厚重,这里是黄河文明的核心区域。
最典型的代表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属新石器文化,1921年发现于黄河左岸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命名。时间跨度从距今7000年到5000年,范围以渭河、洛河、汾河流域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西抵洮河、东达冀中、北到河套、南及汉水,基本覆盖了黄河中游地区。它最突出的特征是精美的彩陶和石器,彻底推翻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的观点。考古专家认为,这一跨越两千年,绵延数千载的文化,是黄河流域最有影响的文化。考古挖掘出的磨制石器,如刀、斧、锛、凿、箭等,同文献记载的炎黄时代的创造发明相吻合,它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基因。文化在,国家在。以此为根基,生长出了黄河中游后来的关中文化、河洛文化等。
黄河流淌到这里,孕育产生了灿烂的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源头。河洛地区,通常指洛河流域或洛阳盆地,大体范围南到伏牛山,北及黄河,西到秦岭,东到中原。
洛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源于陕西省洛南县,东流至河南偃师与伊河汇流后注入黄河。洛河流域支流繁多,气候温暖,为洛阳盆地提供了丰沛的水量和优良的物候条件,是绝佳的农耕之地,实际上是一个“小关中”。这里较早形成了先进的农业和发达的手工业,为河洛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