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陶黄釉牛。
年代:隋朝。
质地:泥陶。
规格:高9.5厘米,长22厘米。
特点:牛呈卧式,头向左侧昂起,眼凸,向上方斜视,鼻上翘,嘴微张,双角向前弯伸,腹部浑圆,后臀部呈弧线形,身体肥壮。此牛表面施黄釉,身体及五官的处理简洁明快,动物的卧姿和憨厚温顺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渊源:牛在中国农耕社会是重要角色,立春作为岁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立春鞭春牛(因牛为泥塑,又称鞭土牛)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组成部分,意思是提醒农人,春天已到,及时播种谷物。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可见西周即有此俗,历代沿袭,唐、宋两代最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东京梦华录》云:“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时辰在农坛上祭祀,尔后由县官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民众作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据说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云:“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宋代诗人杨万里《观小儿戏打春牛》曰:“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蒻。”生动记述了立春日儿童模仿大人打春牛的场景,洋溢着率真活泼的生活气息,很有趣味。鞭春牛仪式发展到明清,更为隆重。《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济南府志·岁时》载:“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
点评: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标志着冬天已经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生机盎然的春季。立春鞭春牛习俗具有迎春催耕,鼓励农桑,祈求丰收的积极作用。南宋诗人王镃《立春》云:“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藏所: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