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家门口”唠嗑队宣讲员韩留柱在罕乌拉社区宣讲红色故事。
消防志愿者到农牧区为群众讲解消防安全知识。
科右前旗乌兰毛都青少年研学基地。
“好来宝”消防宣传队为学生上了一堂特殊的消防安全课。
扎赉特旗巴达尔胡中心学校学生们用队列组成中国地图,表达爱国之情。
  □胡日查  高敏娜  武跟兄  韩雨格

  年味还未消,“唠嗑队”上岗了!连日来,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罕乌拉社区内,一场场特殊的宣讲轮番登场。“‘两个共同’就是指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五个认同’是指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罕乌拉社区老党员、“家门口”唠嗑队成员韩留柱和社区居民围坐在一起,用朴实的话语传达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特别喜欢‘家门口’唠嗑队这种宣讲形式,讲的内容也深刻生动,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党的领导下过上幸福的生活。”社区群众代杰深有感触地说。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如今在兴安盟,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话语,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心声。

  近年来,兴安盟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各族群众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凝聚起建设富裕美丽兴安盟、共圆祖国梦想的强大正能量,深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兴安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

  强化文化认同 凝聚最深层的价值共识

  走进兴安盟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一眼就能看到校门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石榴雕塑,每逢春夏,这里还摆放着学生栽种和日常浇灌的56棵石榴树。又大又红的石榴籽粒粒饱满,颗颗相抱,正如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

  “学校里不仅有这片‘石榴园’,还有石榴园实景教学课堂、石榴籽在行动展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告诉学生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副校长萨木嘎表示,该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日常、融入家庭,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长效,激励少先队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兴安盟坚持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心呵护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坚持有形有感有效,注重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八进”活动,持续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爱家乡、促进步、讲正气、树新风”“共话民族团结、献礼建党百年”等系列活动,全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座谈会、研讨会1100余场,守望相助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抓好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是加强各民族之间深厚感情的着力之举。兴安盟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长久之策,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试点推进多民族合校同班,积极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确保各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肥沃土壤。兴安盟下大力气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对全盟50多处红色遗址遗迹进行保护,申请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7项。深度挖掘创作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文艺作品,《习总书记回信了》《赞歌》《金色摇篮》等一大批文艺精品充分展现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时代风貌。同时,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微宣讲、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和诵读“红色家书”等活动,举办“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巡讲系列活动、“同守祖国边疆、共创美好生活”主题讲故事比赛,大力宣传阿尔山三角山哨所“相思树”等感人事迹,推动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时代精神代代相传。组织开展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学史力行铸同心,民族团结兴安行”等全媒体主题采访采风调研活动,全新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对外传播矩阵,主题外宣发稿超过2.1万篇条,建立海外社交平台账号80余个,吸纳粉丝超过37万,推动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创新创建载体  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升温升华

  2

  “大兴安、美红城,天蓝蓝、水清清,和谐社会大发展,民族团结百业兴……”乌兰浩特市都林街腾飞社区活动室内,十多个身穿红衬衫的女子精神抖擞,手拿竹板,正在排练自创快板《民族团结一家亲》。排练之余,大家还聚在一起畅谈新变化、新梦想,高高兴兴过春节。

  乌兰浩特市都林街腾飞社区通过打造“三乐”之家,让群众们在“乐学”中凝聚思想共识,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乐治”中汇聚多方力量,强化党建核心传播正能量;在“乐享”中集聚全民智慧,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我们艺术团各族姐妹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展示个人风采,充满和谐、温馨的正能量。这个自创的快板抒发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情实感,我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容易接受、听得明白。”腾飞社区“五老”艺术团团长王杰告诉笔者。

  为了讲好兴安大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科右前旗融媒体中心立足“五个融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新闻传播全过程,彰显主线,汇聚力量,用笔、摄像机、报刊、荧屏展示各民族团结友爱的美好画卷。

  “我们融媒体中心致力于发现和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好故事,宣传和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科右前旗融媒体中心主任高冰说。

  不仅如此,在注重民族团结好故事的传播和好声音的推送之外,科右前旗融媒体中心还加强了渠道的建设和资源的整合,动员社会力量,与企业、就业局、妇联合作,用平台推送招工信息、培训课程,助力群众增收;通过开展直播带货,助力各族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不畅的难题。

  “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创新基地,我们积极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让石榴籽在网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汇聚民族团结进步最大增量。”高冰说。

  近年来,兴安盟坚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上下功夫,落实落细“七抓七结合”举措,推动民族工作的重心下沉到基层。

  城市社区打造各民族群众学习之家、阳光之家、平安之家、康乐之家,引导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

  农村牧区引导各族农牧民互帮互学种田养殖技术,携手脱贫致富;

  大中小学大力推进各民族同校共班,校际间联建联创活动有声有色;

  军警民广泛开展共建活动,双拥创建形式多样,鱼水深情更加浓厚;

  “一站式”服务大厅和“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帮您办”,构建起网上网下“同心圆”……

  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生产上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生活上相互尊重、移风易俗、和亲通婚;在文化上相互认同、彼此包容、交融共鸣,社区多民族化、多民族家庭普遍化已经成为兴安盟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实写照。

  兴安盟还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深度融合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脱贫攻坚、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基层党建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先后创成9个国家级、37个自治区级和221个盟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巴彦敖包嘎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草原绣娘”白晶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淑琴、云峰、朴成奎……一个个先进典型,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守望相助、手足深情。

  梦想凝聚力量,团结开创未来。站在新起点,兴安盟将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实施“石榴籽”计划和“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创新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系列主题活动,精心呵护“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这一崇高荣誉,着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兴安大地常开长盛。(本版图片由兴安盟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春天约定 2022全国两会特刊
   第04版:春天约定 2022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5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6版:春天约定 2022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7版:春天约定 2022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8版:要闻
   第09版:论道
   第10版:区域新闻
   第11版:兴安
   第12版:锡林郭勒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