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呵护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为未成年人打造更加和谐、绿色的网络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3月1日开学了,呼和浩特市中小学开启了网课模式。不少家长开始忧虑,孩子会不会对网络产生依赖?如何发挥互联网优势,引导青少年科学上网,让互联网成为学习好帮手?
内蒙古第三医院少儿中心专家孙雅建议:首先,青少年要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青少年要主动接受和获取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信息和知识,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在家长引导下,主动发现并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投入适当精力,减少日常上网时间。青少年应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开拓眼界和充实业余生活,把学习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统一,丰富内心世界,提高思想境界。
第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营造平等、尊重、和谐的家庭气氛,采取积极倾听的有效方法,与孩子沟通交流,鼓励孩子表达想法,并给予肯定和支持。家长要科学认识网络,将网络作为与孩子交流沟通的良好渠道,积极主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适时引导和帮助孩子远离网络中的危害和风险。当家长发现青少年沉迷网络或游戏成瘾时,首先应调整心态、冷静处理,尽量避免过度说教和肢体惩罚等无效管制方式,可先尝试寻找其他的娱乐方式替代游戏,如家庭KTV、读书、动感单车、体感游戏等, 让青少年从其他娱乐和运动方式中找到快乐感和成就感。同时,与孩子协商制定明确的奖惩规则,在日常生活中奖罚分明。也可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精神医疗机构咨询和寻求帮助。
第三,学校和老师要给予成瘾学生充分的关心和尊重,适度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和行为方式,消除周围同学的歧视感和边缘化,缓解人际关系压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和年级组定期举办团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勇敢展示自我,提升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心和掌控感,发掘现实生活的乐趣和希望。班主任老师与学校心理辅导室建立双向沟通模式,心理辅导室老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个体心理咨询、沙盘游戏、心理学量表测评等方式,掌握学生人格特征和内心压力来源,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动态关注和定期评估学生心理状况,有效帮助学生舒缓不良情绪,减少学生在游戏中的情绪宣泄和角色认同。学校积极组织搭建“家—校—医”联盟,形成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必要时及时转诊专业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