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关云长,东汉末年蜀国名将,是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于一身的典型代表,与文圣孔子齐名,被后人尊称为武圣,也被称为武财神。
关帝庙,是祭祀他的庙宇,人们在这里祈福免灾、祈佑平安、祈请财运。对于关羽的尊崇和信仰,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民族,关帝庙遍布全国各地,乃至全球有华人的地方。
在呼和浩特历史上,归化城和绥远城就有好几座关帝庙,它们中有的是汉族人修建的、有的是蒙古族人修建的,还有的是满族人修建的。
在归化城,东茶坊、南茶坊、西茶坊和北茶坊都建有关帝庙。茶坊即驿站,是官府在城外设置的专门用来接待来往官吏、使者休憇的官办接待站。归化城的这4个茶坊,就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官府在归化城的东南西北四个出口处修建的驿站。
东茶坊的位置,在今青城公园南路东端都市花庭一带,不远处,原齿轮厂东南角处有一座关帝庙。这是笔者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呼和浩特市见过的唯一的关帝庙。这座关帝庙没有山门和大殿,只是在一个约二尺高的平台上,建有一个约一米见方的神龛,关羽端坐在神龛正中。犹记得关羽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长髯及胸,身着绿战袍,右手捋须,目视前方,不怒而威。他的身后立有二人,左边是青年武将关平,右边是持大刀的周仓。
南茶坊位于今大南街南端的路东,当时这里是归化城通往和林县、清水河县乃至山西右玉的重要通道。这座关帝庙规模较大,山门外有一对石狮子和一根石旗杆,大殿内有关羽和关平、周仓二将的塑像,还有大刀一把,另有过殿及东西配殿,比东茶坊关帝庙高了好几个级别。
西茶坊位于今西口子以西、扎达盖河西岸处,这里的关帝庙有山门、正殿和厢房,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是呼和浩特市敬老院的所在。
北茶坊在今牛街一带,当年是归化城牛羊和皮货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归化城北出坝口子去武川通往蒙古国的重要通道,在对外贸易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里的关帝庙建在北茶坊中心处,有过殿、大殿和配殿等,当年香火旺盛。
归化城的这4座关帝庙据说都是由在归化城经商的山西人集资修建的,上香祭拜的也多数为汉族人。
除了这4座关帝庙,在归化城小东街中段,也有一座关帝庙,它是清雍正年间由土默特参领等官员修建的,坐北朝南,有过殿、大殿、配殿等,大殿雄伟壮丽,内塑关羽神像,墙上有彩绘壁画。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关帝庙被改建成了小东街小学,后来又成为玉泉区文化馆。
绥远城是清政府于乾隆四年(1739)修建的一座军事重镇,由满族及蒙古族兵丁驻防,用以加强北方地区的军事防卫,城内除有少量家眷外,市井百姓并不多。但是,清政府在建城同时,也规划并建造了一座关帝庙。这座关帝庙所在的街就是今天的关帝庙街。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关帝庙被拆除,此地建成了关帝庙街小学,即今天的满族小学。
这座关帝庙规模宏大,山门前有铁狮子、铁旗杆和3间四柱三层的牌楼,牌楼的匾额上写有“昭明日月”4个大字。
牌楼前有一座戏台。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是关老爷磨刀日、六月初六是关老爷诞辰日,每到这两个日子,这座关帝庙前都有盛大的庙会,全城百姓都会前来逛庙会,小吃摊前、日用百货摊前,耍把戏卖艺周围都挤满了大人小孩,甚是热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座戏台一度被改建为露天电影院,成为新城区当时的一个标志性公共文化娱乐场所。
在绥远城南门外的西南角,即今内蒙古医院对面、满都海公园东北处,还有一座关帝庙,这里除了祭祀关羽外,还被用作将军府的接官厅。
除了归化城和绥远城内的这些关帝庙,周边的一些村镇也建有很多规模大小不等的关帝庙。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大大小小的关帝庙都已随着城市的变迁不复存在,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但是,这些寄托了人们信仰和愿望的关帝庙,证实了千百年来,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彼此影响、互相学习、彼此交融的历史,认证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铁一般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