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新打造 再创辉煌

敲起太平鼓,富贵吉祥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艺术门类的出现,从上世纪60年代起,太平鼓舞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1986年,40岁的于慎孝调到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满族小学任职校长。

  就是这个机缘,让沉寂了20多年的太平鼓舞重现舞台,重新回到大众的生活中。

  于慎孝在学校的库房里发现了30多个太平鼓,了解到该校的学生曾经跳过太平鼓舞,但是没有留下相关资料。看着这些太平鼓,于慎孝陷入了深思,觉得这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应该重新挖掘出来,让它重回大众视野。

  多方查阅资料后,于慎孝对太平鼓舞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从学校里挑选出30多个女生组建了太平鼓舞队。

  但是,由于缺乏详细资料,怎么样把“舞”和“鼓”完美融合在一起,成了需要面对的难题。

  于慎孝借鉴和太平鼓同源的蒙古族单鼓的基本表演语汇,教学生们从基本动作练起:左手持鼓、右手执槌,胸前鼓、肩前鼓、腹前鼓、背鼓、护背鼓、托鼓、护头鼓、抖鼓、扬鼓、缠头鼓……

  这样一步步练下来,终于重现太平鼓舞原有的风采。

  “我们重点练习吉祥步,这是最具满族特色的标志性舞步。”于慎孝说,他把动作要领归纳为“上身挺直端平肩,前后甩手如凫水,眼睛注视上甩手,高雅端庄走直线”。

  经过一个寒假的刻苦练习,当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久违多年的太平鼓舞上街参加了文艺队伍展演,当即引起瞩目,成为展演亮点之一。

  初试成功,再接再厉。

  于慎孝精心整编了太平鼓舞,以舞蹈动作为区分,分为成人版和少儿版两个版本,成人版突出端庄高雅,少儿版突出生动活泼,同时请来内蒙古广播文工团的满族作曲家于国俊为太平鼓舞配曲,增加了舞蹈的美感和观赏性。

  太平鼓舞的配曲,在继承满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呼和浩特本土二人台的基调,喜庆中更添欢快。

  越来越充实丰满的太平鼓舞名声愈加响亮,多年来不仅参加过内蒙古大型运动会的出场表演,而且还走进了内蒙古大型庆典活动的礼宾队伍表演行列,先后获得过新城区级、市级、自治区级的表演奖项和奖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公益广告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敲响太平鼓舞出盛世太平
关帝庙: 见证各民族 互相影响共同学习
因城而起 因城而兴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好地传承
重新打造 再创辉煌
全民健身 和合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