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要求下推动经济转型,涉及领域更广、难度更大,需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多方面多维度关系,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转型中的问题,尽快形成绿色低碳的新发展模式,促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在集中集聚集约上寻求突破,在“全面治理、集中攻坚、分类推进”上狠下功夫
●从更长远的角度、更深层次上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寻求政府约束与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之间的平衡
□邢智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具有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一次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重大变革。内蒙古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在“双碳”目标要求下推动经济转型,涉及领域更广、难度更大,需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多方面多维度关系,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正确认识“双碳”目标
与经济转型的关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是一体两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前提和条件,通过将碳达峰、碳中和贯穿于经济转型全过程,能够倒逼能源结构低碳型转变、产业结构系统性升级、空间结构高效型调整、政策制度体系化转型以及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经济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抓手,只有通过彻底的绿色低碳转型,才能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无论“双碳”还是经济转型,最终的指向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就减碳论减碳”,也不能“为转型而转型”,否则就会出现“一刀切”现象,拖累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影响经济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国将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会对新能源的增长、产业属性的衍变、新发展模式的形成等等带来一系列机遇,经济转型目标也有了更加清晰的“锚”。对此,内蒙古要坚持系统观念,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转型中的问题,尽快形成绿色低碳的新发展模式,努力在减碳降碳中促进转型,在转型发展中实现减碳降碳,促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妥善处理“双碳”目标
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有中长期终极目标、长期战略任务引领阶段性任务;也要有短期攻坚任务,做到“积小胜为大胜”。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脱离实际,将长期目标短期化、碎片化,搞“运动式”减碳、“碳冲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从发达国家碳治理的经验看,经济转型都会有一定的平台期,需要把握好节奏,有步骤分阶段地循序渐进。对内蒙古而言,针对能耗强度较高、碳排放量较大的突出问题,短期内要突出“治标”,坚决限制“两高”项目盲目无序发展,对照国家用能标准,通过技术改造促进节能减排,提高绿色供给能力,为碳达峰碳中和预留空间,为转型发展打基础。中长期上,立足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偏煤、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传统产业规模偏大、政策制度保障偏弱等根本性矛盾,要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机遇、产业结构重大调整机遇,重大技术创新突破机遇,配套政策制度变革和创新机遇,强化“标本兼治”,通过全面优化能源、产业、区域空间结构,彻底转变发展方式、思维方式,持续增加绿色生产力和新动能替代能力,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实现生产生活全面绿色转型、换道超车。
实现“双碳”目标
和经济转型要分类推进
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一个整体性目标,也是梯次实现的过程,有先有后,不能搞“齐步走”。一直以来,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原材料支撑保障,当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转型发展需要化解诸多矛盾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还要继续发挥能源安全兜底、初级产品保供的作用。同时,内蒙古工业化发展任务尚未完成,城镇化正进入持续深化期,经济转型的基础条件相对薄弱,产业结构的特点也决定了碳排放惯性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内蒙古在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转型过程中,既需要与全国同向而行、主动作为,将碳排放增量控制在合理区间,避免冲动冒进,确保如期达峰;也需要争取预留一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在政策安排、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要素保障上予以支持。同理,各盟市主体功能不同、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产业组成不同,应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明确碳达峰、碳中和与转型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分类推进碳达峰和经济转型。
促进生产力布局
与资源环境相适应
促进生产力布局与资源环境相适应,是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根本要求,也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内蒙古国土空间结构具有地广人稀、生产要素分散、生态红线范围大等鲜明特点。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各地区纷纷建设工业园区、大搞重化工,造成了生产力布局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错配,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也加大了碳治理难度。国土空间特点和生产力布局的现状,决定了在“双碳”目标下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在集中集聚集约上寻求突破,在“全面治理、集中攻坚、分类推进”上狠下功夫,推动生产力布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减碳固碳能力提升“三管齐下”,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具体来讲,城镇化工业化地区要进一步增强集聚人口和要素的能力,强化碳治理,集中要素资源在经济转型中重点突破,带动全面转型;农产品主产区要重点加强农牧业固碳功能,推进农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引导工业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生态功能区要持续引导人口转移,提高生态要素的碳汇功能,释放碳汇潜力,促进生态资产增值保值。
转型发展
必须坚守底线防范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较大冲击。内蒙古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上游,原煤、电石、铁合金、PVC、多晶硅、单晶硅、铝材等全国市场占有率均超过20%,在初级产品“保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对能源重化工产品的需求仍将持续,在传统产业消费峰值还未到来之际,大幅度减少高耗能产业产能,势必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因此,减碳绝不是减少生产能力。这意味着转型过程中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被明确,在减碳约束和初级产品重要性“双加强”的情境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关键是要做好“节、保、压、转”文章,坚持节约优先,保留先进产能,压减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高耗能高碳排产业向绿色低碳产业转变,推动产品从普通原材料向重要工业“四基”上转型,推动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变。
就内蒙古而言,当前稳增长压力较大,传统动能面临冲击较大,转型的时间窗口较紧,一旦处置不利将面临产业外流、经济“失速”等一系列风险挑战,影响金融稳定和社会就业。因此,绝不能认为转型就等于肯定低速增长,GDP崇拜、速度情节固然不好,但也不是说增长速度越慢越好。转型发展必须坚守发展底线、安全底线、民生底线,坚持先立后破,坚持低碳、零碳产业发展先于高碳产业退出,坚持人员安置、就业发展优于资产处置,坚持风险防范处置早于各类风险发生,确保安全降碳、安全转型。
从更深层次上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近年来,“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能耗“双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此过程中,一些由上而下、层层分解目标的行政性手段也付出了一定代价,掩盖了一些问题,市场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未来,我国将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碳“双控”的时间跨度将近40年,要从更长远的角度、更深层次上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寻求政府约束与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之间的平衡。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划定管理边界、找准服务边界、明确引导调控边界,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重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将政府职能转变到更好制定政策、引导预期、改善市场环境上来,充分释放市场主体在转型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在减碳中促转型保增长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关键是围绕碳市场、能源市场、绿色金融市场、绿色技术市场等,建立健全价格形成和交易机制,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转型集聚。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