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右中旗

嘎查书记张军:带着村民往前奔

  □本报融媒体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通讯员  周新育

  17年前,作为科右中旗嘎查书记的张军用一个钓鱼塘、一群水养鸭、几个蒙古包试水乡村旅游,让嘎查农牧民尝到乡村旅游的甜头。但规模有限、零散经营,巴彦敖包嘎查的乡村旅游收效甚微。

  11年前,推行土地流转政策、搞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实行农业生产机械化、成立科右中旗农发农机合作社……他开着农用拖拉机带领村民在泥地里打井耙地,四轮车倾翻出的开水烫在脸上,他没苦没怨,继续干活。

  5年前,当一座集“自然—生产—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型旅游观光度假村在霍林河畔拔地而起,嘎查村民纷纷赞叹:“张军真是敢想、敢试、敢干,这是要彻底帮咱们拔了穷根啊!”

  3年前,嘎查集体经济日渐壮大,嘎查村民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长到23800元,张军用集体经济分红点燃了嘎查村民的致富热情。

  年近50岁的张军成了巴彦敖包嘎查乡村振兴的领路人,并先后被评为“优秀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全区十大“基层清风干部标兵”“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2019年,张军受邀在天安门观礼台观看国庆阅兵式。

  在张军担任嘎查书记的17年里,巴彦敖包嘎查从一个贫困山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首届100个特色村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诸多称号,成为科右中旗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道特色鲜明的靓丽风景。

  “1998年的那场山洪把我们嘎查冲刷成一片片的河滩地。”作为土生土长的巴彦敖包人,张军每到一处都能将这里的来龙去脉细数清楚,“没有草牧场,依托‘两山半水’发展乡村旅游,说不定能成。”

  “搞旅游对我们来说是破釜沉舟。”张军说,“家家户户的积蓄就那‘仨瓜俩枣’,一旦失败,全嘎查人都得喝西北风。”

  “一开始,我们把村里能种树的地方都栽上了树苗,环境渐渐好了,就开始给水塘硬化养鱼、搞垂钓。”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张军带着嘎查村民栽种的1000多亩生态林和2000多亩经济林不仅涵水固沙,也为发展旅游业增添了绿色基底。

  农家乐、采摘园、蒙古包民宿、骑马、射箭、七彩滑道水上餐厅等体验项目应有尽有。如张军所言,“所有的旅游项目都是嘎查集体一年一年攒出来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嘎查6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巴彦敖包生态度假旅游有限公司等经营实体相继落成,民俗馆修旧如旧,七彩滑道、紫色花海与远山近水相得益彰。巴彦敖包生态度假村开张仅1年,旅游村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营收220万元。

  村民唐万红卖冰激凌,玉荣开火锅店,60岁的贫困户包万福将3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生态度假村,每年分红4380元。生态度假村的成功让村民看到“真金白银”,也让巴彦敖包嘎查有了“乡村旅游”这个支点和办实事的“本钱”。张军提议将嘎查收入用于产业滚动发展和全村公益事业。

  修桥洞,做防水和取水设施,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为嘎查326户农牧户缴纳耕地水电费用;为嘎查1036人口缴纳2022年度合作医疗;鼓励培养农村大学生,新入学的大学生给予2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奖励……所有开销均出自嘎查集体经济收益。

  2018年,巴彦敖包嘎查脱贫摘帽。盘旋在嘎查上空的穷云散了,村民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大。

  巴彦敖包嘎查现有1031人,是个多民族聚集村。在嘎查,最热闹的地方当属约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这是各族村民开展文化节、趣味运动会等活动的“大客厅”。嘎查书记张军说:“建广场时,本可以掏钱请人来建,但村民都想为‘大家庭出力’,为‘自家事’献计,我们嘎查的发展变化,全靠各族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如今的巴彦敖包嘎查产业兴,村子美,日子富,但村民致富的脚步仍未停滞。“我就是农民的孩子,每个老乡就是我的父母,我要让他们都生活得富足而幸福。”张军说,“未来要把‘巴彦敖包生态度假村’品牌做起来,发展更多业态,形成产业集群。”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读图
   第06版:青春号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乌海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开工速度快起来 投资力度强起来
【云集】
【云听】
5425头澳大利亚奶牛落户托克托县
嘎查书记张军:带着村民往前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