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隔着芦苇说话

  □王太生

  有过一次年少时的经历,在芦荡深处,听几个人隔着芦苇说话。

  大意是两条船在芦荡深处相遇,船上的人,担心船被碰上,就隔着密密芦苇,和对方隔空喊话。

  此时芦苇空翠湿人衣,芦苇丛里有水汽,氤氲着,彼此遮闭。好不容易来条船,还有人说话的声音。

  船在对面,隐约依稀,一个被芦苇隔着、暂时看不见的地方,但需要与对方沟通,因为它关系船只的航行安全,虽然船不大,还是篙撑纤拉。

  就这样,素面朝天的两个人,直脖子直嗓子地在水天之间喊话,两个人的话,自己听见,船听见,芦苇、蒲棒、水鸟、蜻蜓也听见。

  两人隔着水面与芦苇,听得到声音,看不到表情。声音要响,音量要大,说话的内容简明扼要,绝不拖泥带水。

  这水天之间,充满荒野气息的信息交流,借助风力、风向、水流,在双向传输,完全不需要现代通讯设备和手段的帮助。

  隔着芦苇说话,你无法想象,那两个人的长相、身高、胖瘦如何?但从他们说话的节奏、音量、腔调和语速中,大致判断是两个怎样性格的人。

  他们的对话很重要吗?是的,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有些重要。不高声说话提醒,两条船或许会在前面拐弯处迎面撞上。由于彼此看不清对方,大致从说话的声音中判断一个位置,估计船行的速度。

  隔着芦苇说话,不同于隔靴搔痒。隔着芦苇,话是捎带到了,起到了交流沟通的效果。隔靴搔痒,虽然挠痒痒也挠到了,但不够尽兴。

  也不同于在戏台上,或两个人私下的促膝谈话。戏台上说话,他是说给一拨人听的,有人爱听,有人不爱听,人们是坐在戏台下听,是直接感受,进入剧情,爱憎分明,情感浓烈,并不把自己当个局外人;促膝谈话,表示出两个人的亲疏关系,交流情感,获得彼此了解。而隔着芦苇说话,没有修饰,没有娇情,也没有夸张,是想说就说,本色的朴素表达,看不见手势和表情,他们说过的话,随雾气消散,不留半点痕迹。

  关于芦苇荡中的水路,汪曾祺《受戒》中有这样的描述:“从庵赵庄到县城,当中要经过一片很大的芦花荡子。芦苇长得密密的,当中一条水路,四边不见人。”我见到的芦苇荡水路,和汪曾祺笔下所呈现的,大致相似。

  其实,水道是逶迤着的,有船经过,在水道中间犁一道水痕。船过后,那些浮萍与水草又合围而上,河道找不到界限明显的路。

  我当时是站在河埠头上,隔着芦苇,听两个人在河心说话。也很好奇,这么密匝匝的芦荡水道里,有船,大概是在芦苇荡的水中央。一次,我听见同一条船上的两人说话,嘤嘤的,有一搭没一搭,还有吊桶落在河里的涉水声,过一会,声音没有了,只剩下芦苇沙沙的天籁。这说明那条船在走,隔着芦苇望不见,只能从它飘出的偶尔说话声音中判别船之远近。

  隔着芦苇说话,是无意中听别人絮叨生活日常。说话的人,隔着芦苇,并不知道有人会听见他说话。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在江南的山中,雨后山谷飘着白云,山谷两边,半山腰上的村庄,有两个人,用手圈喇叭状,在隔空喊话,他们其实是隔着白云说话。

  水边人,隔着芦苇说话,就像山中人,隔着白云说话。

  其实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隔”,那些芦苇、白云只是衬托,衬托两个人说话时所置身的语境和诗性氛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北疆文旅专刊
   第07版:文件
   第08版:文件
   第09版:草原号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生态环保
   第12版:收藏
一幅山水相依的风情画
目 送
在清晨的额头抚过
隔着芦苇说话
师恩难忘
寂静的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