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原典】

  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释义】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出自《史记·孝文本纪》,意思是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最重要的事情。

  西汉初年,经过秦末长期战乱,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短缺,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成为当务之急,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措施。汉文帝十三年下诏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汉文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但现在辛勤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反而要交纳租税,这是没有把“务本”(农业)和“事末”(工商业)加以区别,对于劝民务农的方法尚未能完备,应该免除农田的租税。经过汉文帝23年的励精图治,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强大,开创了“文景之治”。

  【启悟】

  中华文明以农而立其根基,因农而成其久远。从“民之大事在农”到“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从“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到“夫谷帛实天下之命”,农业自古就被视为关乎囯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

  《尚书·舜典》记录了尧舜时期“食哉惟时”的思想,告诫各地要按农时组织粮食生产、传播农业生产技术,解决民众饥饿之困。周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以亲躬之举垂范后人,并提醒后世君王“先知稼穑之艰难”。春秋时期,管仲提出较为系统完备的重农主张,将农业生产、富国富民作为务本之举,终辅佐齐桓公成五霸之首。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纵览历朝历代不难发现,凡是农业兴旺、粮食充裕、百姓衣食无忧,就会社会安定,就容易出现太平盛世。相反,农业凋敝、饥荒遍野、民怨载道,就会造成社会动荡,政权就面临威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生产不仅是百姓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物质基础。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如今,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十八连丰”,并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端稳中国饭碗更有底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轻视农业。要知道,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再加上当前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各种风险挑战叠加,我们更不能放松务农重本这根弦。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重视“三农”、稳住农业基本盘、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今天的农业,不仅要承担起保证14亿中国人民每天到点开饭的重任,还要让中国人民的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更要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远景蓝图。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保护耕地,守好粮食生产“命根子”;积累种子资源,打造硬核农业“芯片”;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和优质良田……未雨绸缪、多措并举,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最大限度发挥农业“压舱石”作用,方能在各种风险挑战中应变局、开新局。

  (哈丽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乡村振兴
勤俭节约永不过时
引才聚才激发创新无限活力
稳岗就业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用正确“打开方式”发展副业
要表态更要表率
跳出“45°人生”走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