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阿鲁科尔沁旗

一路迁徙一路歌

牲畜群在水草丰美的夏季牧场觅食。
  □本报融媒体记者  王塔娜 

  通讯员  张祥熙  美令

  盛夏时节,微风轻拂,细雨轻洒,阿鲁科尔沁草原摇曳的牧草、鲜艳的野花、成群的牲畜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夏季迁徙转场。

  清晨,40岁牧民敖特根巴雅尔一家收拾着去夏营地的生产和生活物资,蒙古包、围栏、药品、各类食品等生产生活物资一应俱全地装上了运输车,为从冬营地迁往夏营地做着最后的准备。上午8点,一家人和过来帮忙的亲戚朋友一起赶着80余头牛、670余只羊和60余匹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每年的6月中旬,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草原牧民都将举行史诗般的游牧迁徙。今年近1800户牧民跟随17万余头只牲畜,从冬营地定居点出发,分期分批沿着海哈尔河、苏金河、达拉尔河及其支流,向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开外的6个夏营地同时进发,安营扎寨,牧马放羊。

  今年5月2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认定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游牧转场是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区巴彦温都尔苏木的牧民、家畜与草原之间形成了一个独特而稳定的“生态联盟”,维系着草原的生生不息,在长期的游牧生产实践中,游牧民创造了极富特色的游牧文化。转场的牧民日行夜息,风餐露宿,形成了极为壮观的场面;牧民逐草而牧,挤来的牛奶除了熬制奶茶,还通过让牛奶自然发酵,制作黄油、酸奶、奶豆腐、酸奶渣等奶食品;水草丰美的时候,游牧点的牧民们开始祭祀敖包,举办传统的“男儿三艺”那达慕大会,这种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游牧文化通过游牧方式得以延续传承和发展。

  一路上,敖特根巴雅尔一家每每经过敖包,都要绕行三圈,敬上奶食,跪拜祈福,表达对大自然深深的敬畏和感恩。遇到一同转场的朋友后,还互赠生活物资维系蒙古族古老的互敬互助价值理念。在党群服务站,工作人员为敖特根巴雅尔一家准备了免费便饭和奶茶。当夕阳西下时,敖特根巴雅尔一家在夜间临时营地,喝着热气腾腾的奶茶,吃着简单的晚饭,一起规划着行进路线和到达时间。当袅袅炊烟升起,牛羊闲适地觅食,落日的余晖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祥和的金色,静谧的草原传来若隐若无的虫鸣,似乎只有悠扬的马头琴和高亢的蒙古族长调,才配得上这辽阔空寂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经过3天的行程,敖特根巴雅尔一家终于到达了水草丰美的夏营地。牧民们纷纷赶来帮忙搭建蒙古包,仅仅用了1个小时的时间,蒙古包便搭建完成。敖特根巴雅尔一家将要在这里生活近4个月的时间。

  来自草原的风,吹绿了大地,吹开了花朵,吹动了天上的白云,吹散了地上的羊群,游牧迁徙为这片纯净草原带来了勃勃生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出彩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呼伦贝尔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乡村振兴
【云集】
一路迁徙一路歌
【云听】
额济纳旗 189万尾鱼苗“安家”居延海
植保无人机“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