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平:“三生账本”写满为民情怀

李平(左一)在锡林浩特市牧民家调研生活生产情况。 (图片由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  赵曦

  工作是一份享受,即使是周末,也不会阻隔李平为牧民答疑解惑。

  6月25日早晨8点钟,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李平的电话响起来。

  “李老师,您好!我们早就盼着您来,有好多问题需要请教您,电话请教方便不方便呢?” 牧民哈达询问。

  “怎么不可以呢,您说吧,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咱们随时电话联系。”李平回答说。

  回答完哈达的问题,李平又询问了哈达家里去年越冬羊群以及今年接羊羔等情况。

  听着哈达的讲述,李平时而微笑点头,时而皱眉思考,并且在她的“三生账本”上认真地记录着哈达的所想所言。

  李平的“三生账本”,记录着牧区牧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调研问卷或笔记。10多年来,她记录了8000多份调研问卷或笔记,内容涉及牧民家畜养殖、家庭开支、草场变化以及政策补贴、牲畜价格等情况。

  点点滴滴的记录,承载着李平对内蒙古牧区人民的深切感情。李平说:“我要通过这些真实的数据做研究,为牧区人民做事,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李平今年40岁,2009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她,义无反顾选择来到位于内蒙古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工作,开启了她的牧区研究工作。10多年如一日,她坚持在牧区一线调研,不畏风霜雨雪,深入草原最深处,面对面与牧民们交流, 获取珍贵的调研一线资料。

  2004年,李平第一次到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草原调研,她就被草原的美丽风景吸引,也被牧民的淳朴和热情感动。

  “我们一定要怀着为牧民做点什么的情怀来做研究。发现什么问题,就给解决什么问题。” 李平说。

  “几年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部分牧民养畜赔钱。有一家牧户,5000亩草地养了800多只羊,看上去羊群挺大,但因为草不够吃,每年得花十多万元购买饲草料,即使这样,每只羊都长不大,秋季卖不上价,家庭收入一直不高,遇到羊价低的年份,就得贷款。”李平回忆说。

  “很多牧民发现草原上的草跟以前不一样了,营养价值不高、羊不爱吃的草多了,还长出了很多毒害草,这些都是草场退化的表现。”李平说。

  养的羊多了,草场被过度利用,后果就是草场退化,牧民养羊多也不受益。

  通过一份份详实的“三生账本”,李平分析出了牧区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了解了牧民所想所盼,一份份关于牧区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的报告递交到国家相关部门,为国家制定实施牧区惠牧政策、生态保护政策提供了坚实的决策支撑。

  这几年,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牧区草牧业转型升级等各种惠牧政策在牧区落地实施,“生态好了,草原也越来越美,牧民生活水平节节高。”说到这里,李平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广告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广告
   第06版:青春号
   第07版:科技
   第08版:通辽
   第09版:要闻·广告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出彩
   第12版:经济周看
邵宸:用勤奋点亮求知路
籽籽同心 凝聚青春力量
记者手记
一起去逛校外展馆
大学生独具“酱”心走出致富路
奉献爱心 救助患儿
李平:“三生账本”写满为民情怀
●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