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魏家窝铺遗址:

红山文化典型的环壕聚落

房址遗迹。 半地穴式房址。
魏家窝铺遗址一角。
魏家窝铺遗址出土文物。
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的石器和陶器。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公里的丘陵台地上,距今约6000年,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

  该遗址的发现及发掘,进一步证明了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5月,魏家窝铺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耕出的遗址

  2008年5月,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公里的丘陵台地附近,农民用翻转犁翻地,准备播种。没想到,就是最平常的日子却因为意外翻出数千年前的陶片而变得不平常。据赤峰学院历史研究院院长孙永刚介绍:“魏家窝铺遗址发现之前是一片荒山,2008年春天才开始耕种,农民用翻转犁翻地时意外翻出遗址上层的陶片。如果当时用的是大犁,遗址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这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暴露在地表的陶片,恰好被普查人员发现,为采集标本提供了最直接的信息,为进一步确认遗址的学术价值提供了最有力证据。”

  同年7月19日,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发掘,赤峰市红山区文物局文物保护股股长周雨时也是发掘人员之一。“当时相关人员松了口气,因为只有我们知道,从发现到发掘这段日子,我们承受着‘遗址保护不好就是罪人’的巨大压力。”周雨时告诉记者,当地村民保护意识也非常强,大家像保护自家财产一样珍视该遗址。

  据了解,在2008年赤峰市红山区文物管理所与赤峰学院历史系联合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组对除领队专家以外的普查队员进行了严格培训,包括组织队员参观学习,并邀请资深考古学家授课,提升了队员专业素养。普查队员被分为六组,分别由赤峰学院历史系的专业人士和红山区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任组长正式进入田野工作。为达到精细工作的目的,每个普查组每天在大约2平方公里范围内作业,并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清理登记。“由于各组组长都对赤峰地区各时代的文物研究具有一定造诣,遇到重大发现基本能‘一眼定性’,也使得这处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发现后被迅速确定学术价值。”孙永刚说。

  出土文物丰富 保存完整

  2009年至2012年,魏家窝铺遗址累计发掘面积15320平方米(勘探面积约93000平方米),确认房址114处,灰坑219处,壕沟3条以及灶址15座等,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动物骨骼等遗存。

  遗址内出土文物十分丰富,以陶器为主,按用途可分为陶容器和陶制品两大类。陶容器可分夹砂、泥质两类,夹砂陶数量较多,泥质陶次之。纹饰以之字纹最多,刻划纹、戳印纹、压印纹次之,还见有少量的编织纹、弦纹和彩绘陶。彩绘陶以红彩居多,图案有弧线条带纹、折线纹、几何状方格纹、三角纹等;黑彩数量较少,图案有弧边三角纹、平行折线纹等。陶器以平底器为主,还包括少量圜底器和有足器。器类有筒形罐、斜口器、釜、双耳罐、瓮、鼓腹罐、盆、钵、碗、鼎、器盖、杯等。陶制品有陶纺轮和陶球等。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说:“这些材料对于进一步研究红山文化的社会层级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遗址内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石器和少量骨角制品。石器主要有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包括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锛、穿孔石刀、石耜、石砧、磨石、石镞、石饰品、石叶、刮削器、砍砸器等。

  “魏家窝铺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红山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而且为深化西辽河上游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据孙永刚介绍,通过发掘成果可见,魏家窝铺遗址的房址均为半地穴式房址,从可以确认的房址平面形态来看,这些房址大部分呈方形或圆角方形,个别房址平面形态略呈梯形,直壁或斜直壁,地面基本平坦或略有起伏,绝大多数房址中央位置可以确认相互连接的灶坑与火道,基本上与火道方向一致的房址壁上确认门道,门道大部分呈斜坡状,偶有水平台阶的设置。

  在该遗址临时展示棚内,周雨时指着房址说:“有两个点很有意思,值得思考研究,一是房址门的朝向不同,有可能是当时居住的人根据不同的季节、风向来选择住哪座房子;另一个点是,我们曾经在两个相邻房址中分别发掘出半块磨盘,原本整块的磨盘被分割归属于不同的房子,可以猜测这两个房子都是一家的,或者这房子主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或许是兄弟分家之类。”

  “魏家窝铺遗址面积大、人口多,可以想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天地和顺相生,人际间和谐相处’的状态,生产力水平提高,相应地人口也增长。”敖汉史前文化博物馆(内蒙古红山文化博物院)馆长田彦国表示,“和魏家窝铺人口增长的情况相反,单就敖汉旗境内,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遗址有2600多处,但是发展到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时,就只有300多处了,那么这里的人们去哪了?为什么走了?去中原了?这都是个谜。”未知,是考古的魅力。

  为研究古代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依据

  “自红山文化遗址在赤峰首次被发现以后,多年以来,赤峰市红山文化考古停滞不前,只能通过采集到的玉器、陶器和石器来解释红山文化内涵。魏家窝铺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的发掘,为赤峰地区成为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提供了有力证据。”孙金松说。

  他表示,魏家窝铺聚落布局既有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房址成排分布的特征,也包含着仰韶文化区环壕聚落区域中心单元的因素,其发掘揭示出了一个环壕聚落的扩张和兴衰历程,属红山文化的首次发现,2010年发现的房址内部结构方面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红山文化相关问题提供了启示。

  作为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红山文化时期发掘调查面积最大的环壕聚落遗址,魏家窝铺遗址为业界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古代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等重大学术热点问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该遗址部分出土器物中,有个别遗存与中原地区同时期考古学文化中发现的同类遗存具有明显相似性,结合对这些遗存的考察,又折射出古代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现象,魏家窝铺遗址为研究古代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孙金松说:“红山文化以其高度发达的坛、庙、冢,极具神权的玉器组合,独具特色的彩陶,反映了内蒙古地区这一时期的文明程度和精神追求,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东部的大汶口文化、西部的马家窑文化、南部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等不断地交流、吸收、融合,最终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魏家窝铺遗址所表现出来的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则刚好有力地佐证了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融合。”

  魏家窝铺遗址2011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12年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成 图片由赤峰文博院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魏家窝铺遗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8版:北疆文旅
   第09版:呼伦贝尔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出彩
   第12版:收藏
红山文化典型的环壕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