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的文化广场,定期上演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红马甲”志愿者团队走村入户,点单派单式志愿服务温暖人心;街头巷尾,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全覆盖,文明实践工作延伸至城乡各个阵地、各个领域……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战略部署,呼和浩特市立足自身工作实际,以“精准、常态、长效”为目标,重点解决“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从建机制、建阵地、建队伍、抓志愿服务活动着手,整合各类资源,全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哪做?——高标准建设阵地,打造文明实践的“青城品牌”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离不开阵地建设,只有建好文明实践的阵地,才能让文明实践活动生根发芽。
“我是一名退休党员志愿者,自从社区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仅丰富了我的晚年生活,还给热衷于志愿服务的退休老年人提供了更多服务群众的平台。现在,我一有空就往社区活动室跑。”玉泉区兴隆巷街道清泉街社区李女士说。
2018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按照“市级抓推进、旗县抓落实”的工作原则,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在阵地建设、队伍强化、活动开展、机制完善等方面做出具体部署,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366个,成立了旗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体化机构建设,进一步整合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草原书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资源。
通过先行先试,全市各地区打造了品牌,形成了特色,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和建设路径,各种资源在融合中同向发力,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来,让文明新风拂遍青城大地。
谁来做?——高水平组织队伍,探寻文明实践的“青城路径”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多形式组建志愿者队伍,是解决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谁来做”问题的重要途径。
呼和浩特市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将全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文明单位职工纳入志愿服务队伍,调动各方资源,融合志愿服务队伍力量,引导动员社会组织、两新组织、网格员、楼栋长、村居民加入志愿者行列,组建富有特色的“专职+兼职+志愿者”志愿服务分队,分行业、按项目重点培育志愿服务队伍。
近日,呼和浩特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党支部的护士庞云霞也被封控在小区里,她主动请缨,“就地上岗”成为志愿者,承担着小区内2栋楼的居民入户采集核酸任务。
在这场疫情“大考”中,像庞云霞一样挺身而出的人有很多,他们默默奉献,用爱心和温暖筑起了疫情防控中的坚强防线。
为了激励更多市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呼和浩特市出台了相关政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开通志愿者嘉许奖励功能,定期举办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进一步激发了志愿服务活力。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已完成注册志愿者服务队伍3453支,志愿者15.9万名,全市90%以上党员干部均在平台内注册。
做什么?——高质量服务群众,提升文明实践的“青城温度”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丑蛋,奶奶学会打视频电话了,以后奶奶一想你,就在手机上看看你,好不好?”。
在“眊孙孙”志愿服务队的帮助下,土左旗察素齐镇万家沟村60多岁的李爱兰学会了用智能电话与家人视频聊天,看到跟随创业父母在外的孙子,老人开心得合不拢嘴。
“眊”是土左旗方言“看”的意思,看一眼在外打拼事业的儿女和孙辈儿,是无数留守老人的心愿,也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土左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在服务群众时发现,留守乡村的老人大多缺乏亲情陪伴,但他们又大多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为了让留守老人多一些与亲人“相聚”的时光,该旗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拓展了“亲情连线功能”,志愿者们手把手教独居留守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实现和儿孙视频通话,满足了老人们的心愿。
蓬勃开展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广大群众在文明实践中体悟美好生活、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精神风貌。
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重要工作内容。呼和浩特市结合“两个打造”群众性宣传工作,在全市90个村、社区绘制了“我们的节日”“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文化墙,设计创作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长江”“黄河”等具有文化象征的公益广告。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共设计制作新时代文明实践公益广告70余个、宣传标语30余条,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栏滚动刊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氛围。
如今,呼和浩特市城乡面貌焕发生机,志愿服务精彩纷呈,身边好人层出不穷,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