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庄重宣誓吹响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集结号。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全篇的一个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论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和建设目标,这也为新时代内蒙古文艺事业的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中国文艺也必然会被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韵律、色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繁荣发展内蒙古文艺事业,使文艺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引领和助推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贡献文艺力量,这是内蒙古文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历史时期需要面临的时代命题。
一.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文化自信、自强,才能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精神文明是彰显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文明。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那样,要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让文艺真正成为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强力的精神力量,进而让文艺成为广大民众投身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精神力量。诚然,一部部有温度且又能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可以为那些正在历史洪流中前进的人们供给心灵甘露,产生自信心、激发自强和不竭的动力源泉。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些作品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力量,介入并影响历史进程,而这一精神力量又将通过影响人的精神状态而转化为影响历史进程的物质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文化艺术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把文艺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为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自治区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重大文艺精品创作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和《内蒙古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作规划》(2018-2022)等一系列指导文艺创作和提升文艺作品质量的重大方针政策。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伟大时代”主题的一批批文艺力作,民族歌剧《爱在胡杨》、话剧《红手印》、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话剧《国家的孩子》、舞剧《骑兵》、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等一大批艺术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世界,提升了精神境界,提振了文化自信自强,还凝聚起时代精神,在增强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人民砥砺奋斗的精神动力,实现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内蒙古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认识内蒙古文艺事业发展,创作出更多感动人心的艺术经典,创作出更多可以获得坚定的自信心和深厚的自强力的艺术佳作,并且自觉地携带着它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无畏的精神,意气风发地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
二.坚持以文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社会提升人文修养和社会风尚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以文艺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审美的力量上,从而以此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就是要塑造人们的精神筋骨、文明素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文艺事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力促进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做出了重要贡献。广大文艺工作者借助文艺这一载体,发挥内蒙古文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作用,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强大感召力、足以凝聚广大人民的、具有内蒙古特色和彰显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是生命力、持续力和价值力的呈现,通过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传播和发展,达到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的作用,从而提升人文修养,持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内蒙古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创作生产传播中的引领作用。文艺工作者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持以文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社会提升人文修养和社会风尚。这既是开展文化艺术作品生产创作的根本遵循,也是繁荣文学艺术生产的重要保证。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现代文明,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和生产,以领跑内蒙古文化高地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中内蒙古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努力为内蒙古文明建设贡献文艺力量。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为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人民性的深刻洞见,为内蒙古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继承发扬内蒙古优秀文化传统、拓宽文化艺术视野指明了道路。以乌兰牧骑来说,乌兰牧骑始终坚持“扎根生活沃土,服务于人民”宗旨,根植于民间,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创作养分,创作了一个又一个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文艺节目。这些从民间汲取营养的文艺作品,经过乌兰牧骑编创人员的整理、加工、编创,传统文化登上专业舞台,反哺给民间,走进广大农牧民生活中,充分展示了文艺人民性的当代价值。
新时代新征程,内蒙古广大文艺工作者面临新的使命,这就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锐意推进文化自强。我们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深入内蒙古文学艺术内核,挖掘地域文化精髓,把握文艺的人民性,传承民族艺术优秀内涵,充分认识和发挥它的价值,用高质量的文艺成果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四.坚持文艺发展的中华文化立场,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
文艺是国民精神前行的灯火,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必要手段,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文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滋养着民众精神生活、凝聚着精神力量,在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中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承担着描绘新征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真善美的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文艺作为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桥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途径,对于树立并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内蒙古文艺家立足本土,深入挖掘自治区丰富的地域精神文化资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文化交流与互动,用内蒙古文艺讲述内蒙古故事,讲述中国故事。其中,“纳荷芽”中蒙出版交流工程、“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中俄蒙文化走廊”等项目,让内蒙古文化“走出去”,促进了内蒙古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使得国外民众对内蒙古文艺、对中华文化有了了解。同时,增进了与各国各地人民之间的友谊,并为内蒙古经济发展助力加油。内蒙古以文艺“走出去”,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发展;以文艺“走出去”,生动展现自治区人民新作为、新担当,塑造自治区良好形象;以文艺“走出去”,促使内蒙古的文艺发展成果有更远的传播、更广的影响、更多元的价值。
新时代新征程,内蒙古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文艺的创作与传播既要扎根本土、做好传承、推进创新,另一方面也要扎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文艺的方式,增强与世界的沟通和融合。用文艺的形式,满怀信心地书写内蒙古故事,创作更多讲述中国故事的原创佳作,提升中国民族文学艺术的国际影响力,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作出贡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文艺正以它独特方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凝心聚力铸就社会主义文艺新辉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生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做出新贡献。内蒙古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深刻领悟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把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贯通融汇到创作生产全过程,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深入推进重大主题文艺实践,加大现实题材作品创作力度,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和艺术价值,用选题准、立意高、内容好、制作精的优秀作品,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恢弘气象,激情唱响昂扬向上的时代主旋律。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