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在线

  全国首个牛体外胚胎(IVF)实验室落地和林格尔

  本报3月27日讯  近日,内蒙古健内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牛体外胚胎(IVF)实验室和性控分离实验室项目在和林格尔新区立项备案,标志着全国首个牛体外胚胎(IVF)实验室正式在和林格尔新区落地。该项目依托于总公司安博(北京)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ABS中国)和ABS国际总部技术创新支撑,项目建成后具有较好的创新示范作用与补链延链效应。(风启)

  半农半牧区作物产量低

  且不稳技术难题被破解

  本报3月27日讯  近日,自治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完成的科技成果“北方农牧交错区旱作农田绿色种植与丰产增效技术及应用”,解决了作物产量低等技术难题。

  “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作为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联合了中国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部分盟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和农科院所等单位,开展了近10年的多点位田间试验与技术示范的研究。”实验室主任赵沛义介绍,科研团队采用不同方式将旱作农田水肥高效利用、土壤生态培肥等技术有效集成,研发了适水保墒种植、限量补灌增效、促控高效施肥、秸秆促腐还田四大技术体系,集成了区域旱作农田绿色种植与丰产增效模式,为区域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科研团队通过长期研究,创新了旱作农田前期控氮补磷钾和后期补氮、有机无机肥料合理配施、腐解菌与粪肥促腐秸秆还田等技术,解决了旱作区养分供需不平衡、肥料和秸秆利用率低的技术难题。创建了适宜阴山北麓、黄土高原、燕山丘陵和大兴安岭沿麓旱作农田绿色种植与丰产增效技术模式。

  目前,该技术模式已在内蒙古、甘肃和辽宁等典型旱作区推广应用,仅2021-2022年推广面积就达1850万亩,新增效益近38亿元;降水利用效率提高42.5%,作物水分利用率提升13.8%,肥料利用率平均提高7.5%,主要作物增产10%-15%,实现了旱作区地力、水肥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有效提升。(喆研)

  专家鉴定出影响

  水稻根系发育基因

  本报3月27日讯  近日,兴安盟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徐兴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方军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大米》(Rice)发表最新成果,鉴定出一种泛素结合酶基因(OsUBC11),该基因通过调节水稻生长素分泌来影响水稻根系发育。

  近年来,兴安盟水稻种植面积一直维持在百万亩以上,总产量占全区产量的60%,是我区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区,水稻产业已成为兴安盟的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主导产业。借助“兴安盟大米”地理标志,兴安盟大米产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但缺少优质高效的主打品种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鉴选可以控制优异性状的功能基因并使之有效聚合是当前水稻种质改良及品种设计的关键。

  “水稻是单子叶模式植物,根系属须根系,包括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主根在种子萌发后的一个短暂时期起重要作用。”徐兴健介绍,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作用,对植物根系构型的调节亦然,如何发现影响水稻根系生长素的基因尤为重要。

  经过多年研究,科研团队鉴定出一种泛素结合酶基因,通过参与生长素分泌来调控水稻主根及侧根伸长。水稻拥有48种泛素结合酶,其中大多数酶的功能还未被发现,该研究成果为水稻根系发育研究及泛素结合酶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泛素结合酶家族基因的具体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见解。(昊然)

  呼和浩特市新增两家

  自治区级科普示范基地

  本报3月27日讯  近日,自治区科技厅公布了2022年度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名单。其中,呼和浩特市推荐的土默特左旗青少年科技馆科普示范基地、燕谷坊生态农业燕麦科普示范基地成功入选。自此,呼和浩特市自治区级科普示范基地总数达到7家。

  下一步,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将进一步培育、指导科普示范基地创新科普工作方式,丰富更新科普内容,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促进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的塑造传播,推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喆研)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6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7版:科技
   第08版:区域新闻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广告
科技在线
竞逐新赛道 激发新动能
科技激励重在人才创新
包头市科技体检服务 为创新驱动发展“把脉开方” □本报记者 格日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