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蹲点干部的“造血”式帮扶

  □本报记者  宋爽  见习记者  李雪瑶

  “老弟,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去年我的农牧职业培训学校培训了1万多人次,大家伙掌握了新技能,争先恐后地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建农家特色食堂,吸引了众多县内外游客,日子越过越红火,当年多亏了有你帮忙!”4月20日一大早,自治区农牧厅机关党委干部包苏日嘎拉图接到了老朋友——兴安盟突泉县白庙子村金柱家庭农场经理高金柱的电话,电话那边传来的好消息令他兴奋不已。

  2019年,高金柱成立了突泉县金柱农场农牧职业培训学校,多次聘请盟级以上农牧业专家免费为村民传授先进的科技和种养殖技术,激发村民“造血”功能。按他的话来说,发展思路的拓展与包苏日嘎拉图的帮助密不可分。

  包苏日嘎拉图和高金柱的缘分要从2018年说起。当时,包苏日嘎拉图深入基层开展蹲点服务,依托自治区农牧业“十大行动计划”,计划在突泉县白庙子村推进“三级联创”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在春播中推进“种子统一包衣”“除草剂统一配药、统一施药”“底肥、追肥统一配肥、统一施肥”。

  万事开头难。起初,农民对这项工作持观望态度。“乡亲们对我缺乏信任,还担心农药用量减少会影响产量。”包苏日嘎拉图说。从事农业工作多年,他深知,在农业生产中,土壤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石,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越来越多的土壤处于不健康状态。只有让土壤更健康,才能保证产量,保证食品安全。

  为了摸清土壤特质和种植难点,包苏日嘎拉图多方联系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手把手普及种植技术,帮助村里的百姓安装智能病虫监测预警设备,从田间地头到灶台炕头,定规划、找出路、谋发展、解心结,他用真情帮扶汇聚起乡村振兴满满的正能量。通过各项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突泉县白庙子村的种养殖产业发展更加标准化、专业化。2018年,白庙子村示范区的种植病虫害总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水稻亩产达到0.6吨,每亩节约农药26元,除草剂用量减少30%左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怎么样能让老百姓自己想致富呢?”包苏日嘎拉图深知,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他时刻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只有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通过入户走访,包苏日嘎拉图了解到村里有一些“能人”,他们有想法、有能力,只有靠他们带动,村民才能更富裕。

  找准症结把准脉,开对药方拔穷根。为了带动更多老百姓掌握知识,拥有技能,包苏日嘎拉图协调4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产业技术精准培训工作,高金柱的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包苏日嘎拉图说,“培训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找了当地的‘土专家’,让百姓能够实地参与进来,目的就是为了让越来越多像高金柱一样的‘新农人’手握新技术、新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如今,包苏日嘎拉图虽然回到了原单位,但他与白庙子村的群众依然密切联系,并源源不断为当地提供好的发展建议。“希望村里的党员干部、返乡能人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帮助更多的百姓增收致富,这是我最开心的事。”包苏日嘎拉图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理论特刊
   第06版:出彩
   第07版:科技
   第08版:读图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每周一学
红色领航 融合联动 为基层治理蓄力赋能
增强党性意识
暖“新”行动让关爱有温度
调查研究要善于拜人民为师
蹲点干部的“造血”式帮扶
◎信息集装箱
党日活动学法规
“小积分”激发党员管理“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