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充《论衡·超奇》
【原典】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生书主人,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
【释义】
《论衡·超奇》谈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超等奇才。王充认为,学习积累与博通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否则,虽“博闻强识”也毫无价值。
王充把儒分为四等:儒生、通人、文人、鸿儒。能讲解一经的是儒生,能博览古今的是通人,能摘引传书、写报告、提建议、作传记的是文人,能精心思考、兴论立说、写书成文、博通能用的是鸿儒。他认为:“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
关于通人,王充提出“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人们之所以重视通人,就是看重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王充指出,如果止于知而不能用,即使诵诗读经千篇以上,也只是鹦鹉学舌而已。那些只会背诵圣贤语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所谓理论家,不过是徒有虚名。
【启悟】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但如果既不能伐木盖房子,也不会采集野草配制药方,这样的人就如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他们虽学识渊博、贯通古今,却无法将自身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因事制宜解决实际问题。古人将这种读死书的人称为“两脚书橱”“蠹书虫”,借以讽刺他们喜欢读书学习却忽略实践、空有知识而缺乏能力。
学贵有用、学以致用,是儒家学说崇尚的重要学术品格之一,近代学者将其称为“实学”。“实学”提倡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各种知识必须变成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功、实效,也就是王充所讲的“贵其能用之也”。毛泽东也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说到底,学习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实际工作中。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文化、技能提升我们的修养,增强我们的能力,促进我们的工作,这才算真正学到了位。因此,无论任何学习都必须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和丰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次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学习为先,更以贯彻为重。无论是总要求、根本任务,还是重点举措,最终都是为了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实践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同时更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时刻把“解题”放在第一位,真正将腰杆弯下去、把问题拔起来、让眉头舒展开,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哈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