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体艺术”中的时代风貌

——浅析“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入选雕塑作品艺术特色
(本文图片为“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参展雕塑作品。)
  在“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展时代形象  讲中国故事——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览》中,同时展出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为本届文化节和美术作品展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力争在形象塑造和场景再现方面实现突破。如群雕《昭君出塞》再现了两千多年前昭君出塞的壮观场面:送迎亲队伍锦幡猎猎、骏马驰骋,具有鲜明特色的匈奴衣帽和西汉服饰,体现了昭君出塞的热烈场面;送亲西汉官员相拥王昭君左右,匈奴人策马扬鞭领路护航,昭君端坐在华盖之下,在浩浩荡荡送迎亲队伍衬托下,面部塑造得祥和安宁,恰当地表现出王昭君深明大义的精神气质和内心世界,昭示着胡汉和平、安宁、兴旺的到来。群雕《昭君出塞》让观众驻足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浸式体验、回味、追思远去的历史瞬间。

  其次,聚焦人与自然和谐题材,折射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理念。如《马语者》,定格在马首垂目亲吻少女的额头,将俯视的马首与仰视的少女头像叠加放大,马的温顺与少女的恬静,马的凸起眼球与少女微闭的双眼,形成强烈反差和视觉冲击,构成超脱现实又和谐温馨的静穆画面,让观众驻足沉思;群雕《祥云》巧妙地运用玻璃钢材料特点,将膘肥体壮的三匹马塑造得流光溢彩、晶莹剔透,喻示着新时代的中国人民生活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第三,题材多撷取现实生活,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展出的雕塑作品或呈现奋战在复兴强国的一线劳动者,或展现耕耘幸福生活的普通人民群众,反映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亿万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状态,使观众身临其境,给人以精神力量,同时也反映出广大雕塑工作者深入生活、贴近群众的鲜明创作导向和扎实的基本功。作品《草原母亲》塑造了一位手遮骄阳、眺望远方的草原母亲典型形象,给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守望着蓝天白云下美丽的大草原,守望着祖国的美丽北疆,是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团结奋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时代精神写照。

  作品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既有具象写实、精雕细刻,又有现代写意,或二者兼而有之、相得益彰。如作品《晨》,通过写实手法,从少女五彩斑斓的头饰到浓墨重彩服装,精雕细刻、栩栩如生,而在阳光沐浴下的少女面部刻画得甜静安详,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作品《牧童》塑造了马背上一位年轻骑手,神态恬淡从容,手牵缰绳,微仰着脸颊,在阳光照耀下,嘴角微翘,流露出惬意的神态。而平涂的眼部成为神来之笔,与仰视远眺的马首形成鲜明对比,奏响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天籁之音;作品《草原三艺系列——骑马、射箭、摔跤》中“骑马”的塑造,将骑手的彪悍勇敢和烈马的桀骜不驯塑造得形神兼备,作者运用了写意和工笔相结合的手法,在骑手服饰和马的形体塑造方面进行大块面粗线条处理,而骑手咄咄逼人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刻画尤为生动传神,凸显骑手不折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气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各种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水平与日俱增,雕塑作为一门立体艺术,从时代主题表达、城市品位建设、历史事件再现到室内装饰、个性表达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目前,我们正在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矢志不渝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而繁荣发展的雕塑艺术恰逢其时,必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春天。

  ◎周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浅析“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入选雕塑作品艺术特色
~~~——北琪诗歌探析
~~~——“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入选剧目昆曲《牡丹亭》观后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出彩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通辽
   第08版:乌海·海勃湾区
   第09版:区域新闻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收藏
“立体艺术”中的时代风貌
自然与心灵相遇的瞬间
世代相传的国粹经典